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存在著以一年為周期的變化。其分布又隨地點和時間體現(xiàn)出不同的 差異性;還存在著明顯的規(guī)律性。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極值的分布,現(xiàn)行《高中地理》是這樣闡述的:“……在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每年 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每年12月22日前后達最小值。在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情況正好相反 。……”
為了更方便地說明問題,我們可以把上述課文原意用下圖來表示:
其中,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分別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北到北極點,以及南回歸線 以南到南極點范圍,除此以外,地球上再沒有任何地區(qū)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可達最大值。但是,二至日正午太 陽高度最小值是否僅對應地分布在南回歸線以南到南極點及北回歸線以北到北極點范圍呢?
設在6月22日前后,南半球有一點,由于這一天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則該點的正午太陽高度一定是最小值 。除了此時,再也不存在正午太陽高度值更小的時刻了。所以,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值的分布地區(qū)應 擴大到整個南半球范圍。
同理,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值的分布地區(qū)也應擴大到整個北半球范圍。
由此看來,課文的表述雖然不錯。但明顯存在欠周全性。
建議,教學時對課文的闡述要略作補充:
“……在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每年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在整個北半球,每年2月22 日前后,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小值。在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及整個南半球,情況正好相反。……”
【高中地理:各地正午太陽高度極值的分布】相關文章:
★ 地球內(nèi)核某區(qū)域在融化 高密度液態(tài)層圍繞內(nèi)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