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造林”百畝拯救南海珊瑚礁
中科院一團隊為拯救南海珊瑚礁,在海底播種培育,2016年底播珊瑚斷枝成活率約75%
“一個島礁沒有珊瑚礁,就像一個山頭沒有樹林……”
黃暉從事珊瑚研究已有約20年。這20年,從前期研究到后期修復工作,她帶領團隊在南海種珊瑚,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功種植了約十萬平方米。然而這和南海“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現(xiàn)狀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她所說,跟時間賽跑,是最大的困難。
南海珊瑚礁“嚴重退化”
黃暉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tài)學科組組長,她正帶領團隊在南海海底播種插條,為珊瑚礁大面積拓展生存空間。現(xiàn)在,他們已在南海成功種植了約十萬平方米珊瑚,2016年底播珊瑚斷枝成活率約75%。
珊瑚礁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或海洋生命發(fā)動機,其覆蓋面積不到海底千分之二,卻為近30%的海洋物種提供生活環(huán)境,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不僅如此,珊瑚礁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珍稀的藥用資源。
“一個島礁沒有珊瑚礁,就像一個山頭沒有樹林,對島礁的穩(wěn)定性有影響,容易受到侵蝕,易受大的風暴潮、臺風的影響。”黃暉這樣形容珊瑚礁的生態(tài)價值。
然而,中國南海的珊瑚礁現(xiàn)狀堪憂?!皣乐赝嘶?,這個詞不過分?!秉S暉說。
去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時任國家海洋局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司副司長王孝強表示,中國南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和退化,“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珊瑚礁面積累計喪失80%,紅樹林面積累計喪失73%,整體形勢嚴峻”。
中國海洋行業(yè)標準《近岸海洋生態(tài)健康評價指南》(HY/T087-2005)將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劃分為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3個等級。南沙島礁珊瑚礁被列入亞健康等級。

最大困難是和時間賽跑
黃暉2007年開始進行珊瑚修復工作研究,2009年帶領團隊嘗試在海底小面積繁殖和培育珊瑚,2015年左右,開始建立珊瑚底播試驗區(qū)和示范區(qū),目前已種植一兩百畝珊瑚。
黃暉團隊主要是利用無性繁殖進行珊瑚培育,將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斷枝,培育在苗圃里。苗圃就是在海底釘上架子,上面吊繩,再把珊瑚綁在繩上,形成珊瑚樹,或是拉起網(wǎng)做成浮床,把珊瑚種在浮床上。在苗圃中長成小樹后,再移植到預定海域的人工礁體上。
“我們按程序來,比如說先調查,選擇合適區(qū)域,評估在哪里做、制定方案,然后出海考察,決定哪里投礁體,哪里做苗圃等等,這些都要規(guī)劃好,到了相應海域就開始操作,有點像一項工程?!秉S暉說。
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海底播種珊瑚難度大,受自然因素影響大,周期也很長?!耙粋€階段投放礁體、放苗圃,(等珊瑚)長到一定階段,再看其他功能生物是不是也要放進去。就像一開始是松土,然后挖坑、栽樹苗、澆水這樣子。三四個月只做一個階段的事情”。
“現(xiàn)在很多行業(yè)都是今天做下去,明天就想見效益,但(這個工作)幾年都不一定有成效,還是要耐得下心。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順利那么快,跟時間在賽跑,這是最大的困難。”黃暉說。
對話
黃暉:“種珊瑚”一定要尊重自然法則
談工作
生物生長有周期 不能急于求成
黃暉:種植珊瑚礁的價值是基于珊瑚礁系統(tǒng)的重要性,珊瑚礁有保礁護島的功能。從經(jīng)濟方面來講,一方面,很多漁民需要從海洋取資源,珊瑚礁退化會導致沒有資源可?。涣硪环矫?,觀光資源也會受影響;從國土角度來講,一個島礁沒有珊瑚礁,就像一個山頭沒有樹林,會出現(xiàn)水土流失一樣,對島礁的穩(wěn)定性也有影響,容易受到侵蝕。容易受到大的風暴潮、臺風的影響。
新京報:能簡單介紹下“種珊瑚”的工作步驟嗎?
黃暉:從培植發(fā)育、到幼體、到成體、到苗圃、到底播移植,這些配套措施都在進行。我們按程序來,比如先調查,選擇合適區(qū)域,評估在哪里做、制定方案,然后出海,決定哪里投礁體,哪里做苗圃,投什么樣的礁體,哪里取斷枝取母體等,這些都要規(guī)劃好,去到那里就開始操作,操作要花很多時間精力的。有點像工程項目。這幾年早期是做單點技術研發(fā),現(xiàn)在在做海區(qū)示范。
黃暉:一步步來。一個階段先投放礁體、放苗圃,長到一定階段再看其他功能生物是不是也要放進去。有一套程序,先干嗎再干嗎。不同階段做不同階段的事情,就像是先松土,然后挖坑、栽樹苗、澆水等等。每一次十幾個人做三四個月,三四個月只做一個階段的事情。
新京報:一套程序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需要這么長時間?
黃暉:對。每一次出海有一定規(guī)模,基本上需要兩三個月去做完一件事,再進行下一步?;貋硇菡?、補給,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做準備。最近我們一個團隊去南海,已經(jīng)在海上漂了四個多月了。他們分兩個階段行動,前一部分已經(jīng)去了三個月,現(xiàn)在又去了差不多兩個月了。珊瑚長得很慢,需要時間。不能想著一下子就能做成,生物生長都是有周期的。
談風險
水下播種嚴格按照潛水守則操作
黃暉:苗圃基本建在(海下)15-20米,這個深度受臺風、風暴潮、波浪的影響會小一些。底播是在海床上面操作,在(海下)15-10米左右,會稍微淺一點?,F(xiàn)在種了100-200畝吧,大概得10萬-20萬平米了,但處于不同的生長階段。
新京報:水下播種對工作人員的身體有什么要求嗎?會有危險嗎?
黃暉:我們嚴格按照守則操作。比如一瓶氧氣能在水下工作40分鐘,這40分鐘最多只能(在水下操作)30分鐘,然后上浮,在(水下)15米、10米、5米都要停,來減壓。因為使用的是壓縮空氣,吸進來都是壓縮的,氮氣容易溶進血液里,越往深處走壓力越大,溶進的越多,(從水下)慢慢上來的過程也是減壓的過程,可以把氮氣放出來,不然會沉積在血液、關節(jié)里等,引起嚴重的情況。
談原則
遵循不破壞、少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原則
新京報:人工種植的珊瑚和自然生長有什么區(qū)別?
黃暉:人工種植就是仿效自然生長,跟植樹造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們只是挑選有益環(huán)節(jié)提高它的成活率,從這些方面去下手。
我們遵循自然法則,首先基于非常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清楚它退化的原因,明白它恢復的機理,然后再具體地技術點攻克,天時、地利、人和都需要具備,不能只是去植樹造林。要遵循生態(tài)學的規(guī)律科學,不能用外來物種,物種不能不合適。還要有技術讓它存活,保證它的生長,保證它的生長率。
珊瑚礁要去做修復、培植、移植,這個一定要慎重,需遵循科學,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要尊重自然的法則。要看哪些是先鋒種,哪些是優(yōu)勢種,哪些是本地種,哪些是適合本地生長的等等,不是簡單培植幾個、種下去(就可以),要從自然系統(tǒng)的角度去考慮。
新京報:人工種植會不會破壞海底原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黃暉:這是一個問題,我們遵循不破壞、少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原則,早期會先調查清楚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區(qū)域。比方說,選擇的區(qū)域不能破壞它的生命條件。就像種樹,不能在山頭本來有樹的地方砍掉種苗圃,肯定是選擇沒有的地方來種。
還有斷枝培植需要采集母體,在不影響珊瑚生長的情況下,我們會從資源豐富的地方“偷”一些母體,然后種到稀少地方。不能本來山頭就沒幾棵樹了,還把它采來做母體,這就等于破壞了嘛。
【南海珊瑚礁“嚴重退化” 海底“造林”百畝拯救】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