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層地體學說誕生于北美大陸的西海岸地區(qū)。所謂地體,是以斷層為邊界的、其地質記錄明顯有別于鄰側地區(qū)的這樣一個構造單元。地體的提出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證據(jù),一是古生物,即西海岸的化石組合不同于北美克拉通,二是古地磁,這些地體一概來自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在向北的運動中先互相拼合,然后增生到原地的北美克拉通上。形象地說,北美克拉通象一個碼頭,規(guī)模各異的地體就象大大小小的船,先靠上碼頭的船成了后來的船的碼頭。不管先來后到,靠碼頭的方式是一致的:由南而北小角度地與北美克拉通會聚拼合。 至于這些地體來自何方則還有不同的假想。有人認為太平洋東、西兩側的化石群是一樣的,所以假定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曾有過一個太平洋古陸,這個古陸破碎分裂后的殘塊就向北漂,有的拼貼到北美大陸邊緣有的拼貼到亞洲大陸邊緣。有人否認太平洋古陸,認為只是南美大陸邊緣的東西被向北運移了,最后拼貼到了北美大陸邊緣;所謂生物群的不同,是緯度控制的水溫、氣溫造成的。在北美的東海岸也可以找到類似西海岸那樣的地體,比如佛羅里達。這個半島直觀上象是黏在北美大陸上的,古地磁資料也證實它是來自南邊的,是增生在北美大陸上的。
構造地層地體的概念是80年代初提出來的。它一面世即受到地體與板塊兩者的關系這一問題的困擾。歸結起來,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地體可以取代板塊,因為阿拉斯加由50來個地體組成,北美西部有200多個地體,整個北美大陸可劃出1500多個地體,稱之地體構造或地體學。第二種觀點認為地體是具體而微的板塊,因而地體構造代表板塊學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板塊還是板塊,只是北美西海岸的地質構造有其特殊性,所以需要地體來補充。
不管怎么說,構造地層地體概念的提出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使古生物地層學重現(xiàn)在地質研究中的重要性,因為在板塊構造初期,許多人認為地質學由歷史的科學變成了物理的科學,因而古生物學可以不要了,普林斯頓大學干脆把化石標本都倒掉了。此外,它還提出了一種新的造山作用類型即剪切型造山帶,形象地說,就是泊位式(船靠碼頭式)的造山,而不是洋盆閉合后兩個大陸塊面對面的碰撞造山。
【構造地層地體學說中的水平運動】相關文章:
★ 沙塵暴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