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
簡稱遼。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南部,遼河流域。秦置遼東、遼西等郡。故歷代都用遼字作為政區(qū)名。至清康熙初,因遼河流域為它的發(fā)樣地,取奉天承運之意,乃改遼東將軍為奉天將軍。1928年,又取遼河永久安寧之意,改名遼寧。
吉林?。?/p>
簡稱吉。在我國東北地區(qū)中部。元屬遼陽行中書省,明為女真地。康熙時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滿語吉林意即沿,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烏拉,意為松花江沿岸。簡稱吉林。吉林將軍因駐此城而得名。光緒時建吉林省。
黑龍江?。?/p>
簡稱黑。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北部。古為肅慎地,漢為挹婁及夫余地。黑龍江,因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龍,故名。清康熙初在黑龍江沿岸筑城,即取名黑龍江城(今璦琿舊城)。后設黑龍江將軍,亦因駐在黑龍江城而得名,管轄松花江口以上的黑龍江流域。清光緒時建省。
鞍山市:
位于遼寧省中南部,為我國最大的鋼鐵工業(yè)基地。1937年置鞍山市。鞍山一名源于明代建立的鞍山驛堡。因南郊的兩座山峰東西對峙,中間相距二里許,遙望如馬鞍,故以為名。
海城市:
位于遼寧省中南部渾河,太子河下游東岸千山丘陵西側。遼置海州,清置海城縣,1985年改市。因海州得名。
臺安縣
位于遼寧省遼河下游西岸。1913年由遼中、鎮(zhèn)安兩縣析置臺安縣。建縣時取駐地八角臺的臺字和鎮(zhèn)安縣的安字,合稱臺安縣。
岫巖滿族自治縣:
位于遼寧省遼東半島的北部。金置秀巖縣,清置蚰巖廳,后改岫巖州,1913年改為岫巖縣。岫巖源于秀巖,取境內(nèi)雄偉秀麗的山巒巖石而得名。據(jù)金代王寂《鴨江行部志》載:發(fā)龍巖,山前數(shù)十里,北望大山,連延不絕,數(shù)峰側立,狀如翠屏,秀色可掬,里人謂之磨石山,以出磨石故也。予惡其名不佳,欲改之曰競秀巖。秀巖縣以此得名。后取與秀同音的岫為名。1985年改為今名。
白城市:
位于吉林省北部,北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靖安縣,1914年改洮安縣,1938年改白城縣,后履有改置。白城,因朝陽升起,夕輝將盡之際,遠望此城輝映在一片銀白色之中而得名。又據(jù)《東三省古跡遺聞續(xù)編》:洮安縣,原名白城子。因該地舊有城基,其城墻均以白土墁之,故蒙古人名之曰白城子。1958年設市。
洮南市( )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西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13年設洮南縣,1958年改洮安縣,取洮兒河流域安寧之意。1987年改為洮南市,因縣治在洮兒河之南而得名。
大安市
位于吉林省北部,嫩江之畔,北鄰黑龍江省。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置安廣縣,1913年另置大賚縣,1946年二縣合并,取二縣首字為名。1988年設市。
鎮(zhèn)賚縣:
位于吉林省西北,鄰接黑龍江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設鎮(zhèn)東縣,1949年改今名。因該縣由鎮(zhèn)東、賚北二縣合并所置,故名鎮(zhèn)賚縣。
通榆縣:
位于吉林省西部,鄰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14年設開通、開化二縣,1917年開化縣改為瞻榆縣,1958年開通、瞻榆二縣合并,取二縣尾字得名。
扶余縣:
位于吉林省北部,北鄰黑龍江省。清雍正五年(1787年)置長寧縣,乾隆三年(1737年)設州,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新城府,1913年改設新城縣,1914年改為扶余縣,因古代撫余國而得名,扶余又為古代民族名稱。1987年設市,后撤市并入松源市,為扶余區(qū)。1995年設縣。
乾安縣
位于吉林省西北。1927年設乾安設治局,1933年改縣。此地原屬乾方,取乾方安寧之意。
長嶺縣:
位于吉林省西部,西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唐為長嶺府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置長嶺縣,因長嶺而得名。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位于吉林省西北,松花江畔。1956年設今縣,因清代為哲里木盟郭爾羅斯前旗之地而得名。郭爾羅斯,系蒙古族部落名。
白山市:
位于吉林省南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臨江縣,1960年改為渾江市。因地處渾江之畔而得名。1994年改名白山市,因長白山得名。
靖宇縣:
位于吉林省南部。清光緒年間設蒙江州,1913年設蒙江縣。蒙江,系滿語,意為珠子河,傳說此河產(chǎn)珍珠而得名。1946年改為靖宇縣,因紀念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而得名。
撫松縣:
位于吉林省南部,長白山北麓。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置撫松縣。取安撫松花江流域的人們之意。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位于吉林省東南,鄰接朝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置長白府,1913年改縣,1958年改今名??h因地處長白山南麓而得名。
本溪市 本溪滿族自治縣
位于遼寧省東部,東與吉林省隔渾江為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5年)置本溪縣,因縣治在本溪湖附近而得名。本溪湖原名杯溪湖,因此湖極小,宛如一杯水,湖底下窄上寬,形如犀牛之角,故以形態(tài)命名。后設縣時取其諧音寫為本溪。1949年設本溪市。1989年本溪縣改為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區(qū),渾江中下游,東鄰吉林省。清光緒三年(1877年)始設懷仁縣,后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遂于1914年改稱桓仁縣。據(jù)《擬改各省重復縣名呈文并批》:該縣地古為渤海恒州,故名。按:漢徙烏植于遼東,桓州因烏桓為名。1989年改為今縣名。
長春市: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為吉林省省會。清嘉慶五年(1800年)置長春廳,光緒十五年(1889年)升為府,1913年置長春縣,1947年設長春市。據(jù)《遼史地理志》謂長春州本鴨子河春獵之地。興宗重熙八年置。遼之長春州,當以該地為春獵之地而得名。王國維《觀堂集林》:鴨子河即今松花江,鴨子河泊即今松花江西之科爾布罕泊,其西南三十五里即遼長春州、金長春縣之所在。一說長春廳因當?shù)厥㈤_的長春花而得名,長春花乃薔薇科野生月季花的別名。一說取名于附近的長春堡。長春,寓意吉祥。
九臺市: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飲馬河東岸。1932年設九臺縣。當時吉林境內(nèi)沿邊墻共設四邊門,二十八邊臺。九臺縣因從北數(shù)第九邊臺而得名。1988年設市。農(nóng)安縣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遼置黃龍府,金設隆安州和隆安府,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設農(nóng)安縣。農(nóng)安乃隆安的音轉。據(jù)民國《吉林地志》:縣治旁古塔,建于遼圣宗時,相稱龍安塔,音訛又似農(nóng)安,遂為縣名。
榆樹市:
位于吉林省東北部,東鄰黑龍江省。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置榆樹廳,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改置榆樹直隸廳,1913年改榆樹縣??h城南有一古老參天的孤榆樹,村名有孤榆樹屯,縣因此得名。1990年設市。
德惠市: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飲馬河西岸。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置德惠縣??h名取休德、懷惠二鄉(xiāng)尾字而得名。1994年設市。
朝陽市、縣:
位于遼寧省西北部,大凌河畔,鄰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乾隆年間置朝陽縣。1959年設市。因境內(nèi)鳳凰山上的朝陽洞得名。一說取鳳鳴朝陽之義,定名朝陽。鳳鳴朝陽源于《詩經(jīng)大雅》風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凌源市:
位于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上游。1914年置凌源縣。因地處大凌河上源而得名。1991年設市。
建平市:
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東北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置建平縣,因此地舊屬建昌和平泉兩縣轄境,取二縣首字得名。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位于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上游。金置喀喇沁左翼旗,1940年設喀喇沁左翼旗。1958年改今名??呦得晒抛宀柯涿?,意為保衛(wèi)、看守。
北票市:
位于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游,鄰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46年置北票縣。清光緒年間發(fā)現(xiàn)境內(nèi)有四處地方地下藏煤,官府發(fā)下龍票(即窯照),許可開采。因這四處皆在朝陽北,故名北四票,簡稱北票。1985年設市。
大連市:
位于遼寧省遼東半島南端,東臨黃海,西臨渤海。大連一名源于達連灣,此稱始于清光緒年間,因自然地理形態(tài)而得名。據(jù)《南金鄉(xiāng)土志》載:大連灣為遼東半島之東岸第一大澳,灣首分三小澳,南曰得勝澳,西曰華船澳,北曰手澳,西向之小澳曰阿丁澳,此四澳可停泊,聚數(shù)澳于大澳,故以大連名。1905年稱大連,1950年置旅大市。1981年改稱大連市。
瓦房店市:
位于遼寧省遼東半島西部,西瀕渤海遼東灣。1913年設復縣,1948年設瓦房店市,后撤。1985年復置。瓦房店,因清代有人在此建瓦房開旅店而得名。
普蘭店市:
位于遼寧半島的中南部,東南瀕黃海。1945年置新金縣,取金縣首字并附新意而得名。1959年遷治昔蘭店鎮(zhèn)。1991年設普蘭店市。普蘭,滿語意為荊刺。據(jù)《欽定盛京通志》:國語(滿語),捕拉,棘刺也。
莊河市:
位于遼寧省遼東半島東部,南瀕黃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置莊河廳,1913年設莊河縣。因境內(nèi)大莊河而得名。據(jù)民國《莊河縣志》:莊河,初名紅崖子,以自城北五里許天秤山南下一帶土岡赤色,旭日東升望之如一片丹霞故名。后以莊河水經(jīng)流其下,故名莊河。
1992年設市。
長??h:
位于遼寧東半島東南部,是黃海北部的島嶼縣。1949年設長山縣。1953改為長??h。取長山群島首字,又因深居黃海之中而得名。
大慶市:
位于東經(jīng)125.0,北緯46.6,在黑龍江省西部。1959年松遼盆地第三號探井噴油了。這時正是我國建國十周年大慶的前夕,為紀念這個大喜大慶的日子,給這個油田取名為大慶。1979年由安達市改今名,以油田名命名。
林甸縣:
位于東經(jīng)124.8,北緯47.2,在黑龍江省西部。相傳城北三十余里,昔有林姓開店,稱作林家店。又四周多草甸,故稱林家甸。清議設縣時,遂擬名林甸。1917年置縣。
肇州縣:
位于東經(jīng)125.2,北緯45.7,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部。1913年設縣。因此地為金國祖先肇興之地,故名。
肇源縣:
位于東經(jīng)125.1,北緯45.5,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側。1956年設縣。以金太祖完顏旻在此破遼,肇基王績得名。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jīng)124.4,北緯46.8,在黑龍江省西部。1966年置縣。杜爾伯特為蒙古科爾沁十旗之一部。
丹東市:
位于遼寧省東南部,東南隔鴨綠江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望。丹東市原名安東市,安東一名源于唐代的安東都護府。清光緒二年(1876年)置安東縣。1934年置安東市。1965年將安東改為丹東,意為紅色東方。
東港市:
位于遼寧省東南部,東臨鴨綠江與朝鮮相望,南瀕黃海。清光緒二年(1876年)設安東縣,1965年因縣治附近有大東溝而改今名。據(jù)《安東縣志》:大東溝鴨綠江之一港。舊時東邊百貨咸集于此,蓋安東西南水路要沖也。1993年改為東港市。
寬甸滿族自治縣:
位于遼寧省東南部,鴨綠江中下游,東北與吉林省交界。清光緒二年(1876年)于六甸之中的寬甸置縣,因寬甸為名。因此地于坦廣闊,宜于耕種,故名寬甸。
鳳城市:
位于遼寧省東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設鳳凰城巡檢司,1913年置鳳凰縣。1914年因與湖南省鳳凰縣重名,改為鳳城縣。縣因鳳凰城堡得名,堡因筑在鳳凰山上而得名。1985年改為鳳城滿族自治縣。1994年改為鳳城市。
撫順市、縣:
位于遼寧省東部,東與吉林省接壤,素有煤都之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置撫順縣,1937年置撫順市。撫順名源于撫順城,取撫綏邊疆,順導夷民(女真)之意,反映了明朝對元殘余勢力納哈出撫順持重的政策。
清原滿族自治縣:
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地丘陵地區(qū),東鄰吉林省。1925年設清源縣,取大地清平之意。后因和山西省清源縣重名,遂于1925年改為清原縣。1989年改為今縣。
新賓滿族自治縣:
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地丘陵,東鄰吉林省。清初稱興京,1928年置新賓縣,縣名取自新兵堡。民國年間因此地人事日繁,商輳有四方來賓之象,遂名新賓堡。1985年改為今縣名。阜新市:位于遼寧省西北部,北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置阜新縣。1940年改阜新市。據(jù)《爾雅》:大陸曰阜。李巡注:無石曰阜??梢姼肥侵竿辽???h境多土丘,故名。
彰武縣:
位于遼寧省西北部,饒陽河東部,北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縣。彰武縣得自彰武臺門。該門為清代在柳條邊柵修建的邊門。彰武,取表彰武功之意。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位于遼寧省西北部,北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置阜新縣。取山阜日新之意。
哈爾濱市:
位于東經(jīng)126.6,北緯45.7,在黑龍江省西部。1905年置濱江廳。哈爾濱,系金代阿勒錦村之轉音。據(jù)《欽定金史語解》阿勒錦系女真語榮譽之意。一說為滿語曬網(wǎng)場之意。1913年改濱江縣。1932年設哈爾濱市。
阿城市:
位于東經(jīng)126.9,北緯45。 6,在黑龍江省西部,哈爾濱南部。1909年設縣。阿城,是滿語阿勒楚喀城的簡稱,意為黃金??h名因城東阿勒楚喀河(阿什河)而得名。1987年設市。
尚志市:
位于東經(jīng)127.9,北緯45.2,在黑龍江省南部。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為了紀念抗日民族英雄,抗聯(lián)三軍軍長,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烈士,改珠河縣為尚志縣。1988年設市。
雙城市:
位于東經(jīng)126.3,北緯45.3,在黑龍江省西緣。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雙城廳,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升為雙城府,1913年設縣。因縣境東南有兩座金代古城而得名。1988年設市。
五常市:
位于東經(jīng)127.2,北緯44.9,在黑龍江省南部,1913年設縣。得名于清同治年間的五常堡,固有仁,義、禮、智、信五個城門,故名五常。1993年設市。
呼蘭縣:
位于東經(jīng)124.8,北緯48.4,在黑龍江省中南部。1913年設縣,因境內(nèi)呼蘭河而得名。呼蘭,系滿語,意為煙筒。
依蘭縣:
位于東經(jīng)129.5,北緯46.3,在黑龍江省中部。1913年設縣。依蘭,源自依蘭哈喇,系滿語,意為三姓。因赫哲族的葛依克勒、胡什哈里、盧業(yè)勒三姓居此,故名。
巴彥縣:
位于東經(jīng)127.4,北緯46.0,在黑龍江省中南部。1919年設縣,舊名巴彥蘇蘇,有巴彥河。巴彥,系滿語,意為富,蘇蘇,意為高梁。
通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28.7,北緯45.9,在黑龍江省中部。清光緒年間置大通縣,因大通河為名。1914年因與甘肅省大通縣重名,故改今名。
賓縣:
位于東經(jīng)127.5,北緯45.7,在黑龍江省中南部。1913年置縣。以故賓州為名。
方正縣:
位于東經(jīng)128.8,北緯45.8,在黑龍江省中部。清末設縣。有湖名方正泡,其形方正故名。
木蘭縣:
位于東經(jīng)128.0,北緯45?!?,在黑龍江省中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縣。以木蘭達河為名。木蘭,系滿語,意為圍場。
延壽縣:
位于東經(jīng)128.3,北緯45.4,在黑龍江省中部。1902年在長壽山地方置長壽縣。1914年因與四川省長壽縣同名,改名同賓縣,后以縣內(nèi)有著名的螞蜒河(螞蜒系滿語,意為肘子),因而取長壽山和螞蜒河各一字,故名。
鶴岡市:
位于東經(jīng)130.3,北緯47.3,在黑龍江省東北部。1908年設鶴岡縣,因縣治在鶴丘崗,故名。1946年置興山市,1949年改今名。
蘿北縣:
位于東經(jīng)130.8,北緯47.6,在黑龍江省東北部。1915年設縣。因位于托羅山之北,故名?!稓J定盛京通志》:國語(滿語),托啰,桃也。
綏濱縣:
位于東經(jīng)131.8,北緯47.3,在黑龍江省東北部。1929年設縣,因縣治在綏濱鎮(zhèn),故名。
黑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27.5,北緯50.2,在黑龍江省北部,黑龍江畔。1980年設市。因臨黑龍江而得名。
北安市
位于東經(jīng)126.5,北緯48.2,在黑龍江省中北部。1938年設北安縣,因北安鎮(zhèn)得名。取北方平安之意。1947年設市。后撤,1982年復設市。
五大邊池市:
位于東經(jīng)126.3,北緯48.7,在黑龍江省中北部。1983年設市。因湖而得名。因湖自南向北為頭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銜接如串珠狀,故名。
遜克縣:
位于東經(jīng)128.4,北緯49.5,在黑龍江省北部。1932年設遜河縣,因遜必拉河而得名。1929年設奇克縣,舊奇克特,系鄂倫春語新屋之意。1949年遜河縣和奇克縣合并,各取一字為名。
嫩江縣:
位于東經(jīng)125.2,北緯49.1,在黑龍江省西北部,嫩江上游。1913年設縣,因水得名。嫩,系蒙古語,意為碧綠。一說系滿語,意為妹妹。
孫吳縣:
位于東經(jīng)127.3,北緯49.4,在黑龍江省北部。1947年設縣。有孫、吳二姓居此,以孫、吳兩家地營子而得名。
呼瑪縣:
位于東經(jīng)126.6,北緯51?!?,在黑龍江省西北。1913年設縣。因境內(nèi)有呼瑪爾河而得名。呼瑪爾,系滿語煙囪之意。一說系蒙古語行圍前引之人的意思。
塔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24.7,北緯52.3,在黑龍江省北部。1980年設縣。縣治設在塔河,因名。塔河,一作塔哈,系蒙古語鐵掌之意。
漠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22.4,北緯53.0,在黑龍江省北端。1918年設縣??h治設在西林吉,因原有漠河鎮(zhèn),故名。據(jù)《呼瑪縣志》:漠河,又名墨河。發(fā)源于大興安嶺,北流入黑龍江。河水黑如墨色,故名墨河。
葫蘆島市:
位于遼寧省遼西走廊中部,南瀕渤海遼東灣。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錦西撫民廳,因地處錦縣西部而得名。1913年置錦西縣。1956年曾析錦西縣設葫蘆島市,1997年撤。1994年改為葫蘆島市,因境內(nèi)葫蘆島為名。葫蘆島因島狀如葫蘆,故名。
興城市:
位于遼寧省遼西走廊中部,東南瀕渤海。遼設興城縣,清設寧遠州,因與甘肅、新疆,湖南、山西省寧遠縣同名,1914年復用舊稱,改為興城縣,1986年改市。
? ? ? ? 東豐縣:
位于吉林省南部,鄰接遼寧省西豐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東平縣,1914年因與山東省東平縣重,改東豐縣,與西豐相對而命名,寓豐收之意。
牡丹江市:
位于東經(jīng)129.6,北緯44.5,在黑龍江省東南部。1937年設市。牡丹江系滿語,意為彎曲的江。牡丹江婉蜒曲折流行于老虎嶺的群山之中,故名。市因河得名。
綏芬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31.2,北緯44.4,在黑龍江省東南角,東鄰俄羅斯。1975年設市。因位于綏芬河上游,故名。綏芬,系滿語,意為錐子。
林口縣k:
位于東經(jīng)130.0,北緯45.2,在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東北部。1939年設縣。因縣位于老虎嶺和完達山的交接口的林門鎮(zhèn),故名。
東寧縣:
位于東經(jīng)131.1北緯44.0,在黑龍江省東南隅。鄰接俄羅斯。1909年設東寧廳,1913年改縣。因位于寧安之東,故名。
海林市:
位于東經(jīng)129.3,北緯44.5,在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西側。從寧安縣析置縣。海林因海浪河面得名,海浪,一作海蘭,系滿語,意為榆樹。1998年設市。
穆棱市:
位于東經(jīng)130.5,北緯44?!?,在黑龍江省東南部。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設縣。穆棱,系滿語,意為馬。1995年設市。
寧安市
位于東經(jīng)129.4,北緯44.3,在黑龍江省南部,與吉林省為鄰。1913年設縣。寧安源于寧古塔,系滿語六個之意,安,平安之意。1993年設市。
盤錦市:
位于遼寧省中南部,遼河下游,西瀕渤海。清光緒年間置盤山廳,1913年改置盤山縣,1986年設盤錦市。盤錦一名取盤山縣和錦州市的首字而得名。
大洼縣:
位于遼寧省遼河下游三角洲,西南瀕臨渤海。1970年設錦州市大洼區(qū)。1975年改縣。因大洼鎮(zhèn)而得名。鎮(zhèn)因地勢低洼而得名。
盤山縣:
位于遼寧省中南部,雙臺子河兩岸,遼河下游,西瀕渤海。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盤山廳,1913年改縣??h因盤山驛站得名。驛站因附近有十八盤山而得名。
七臺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30.8,北緯45?!?,在黑龍江省東部。1970年設市。因縣有七臺河而得名。
勃利縣:
位于東經(jīng)130.5,北緯45.7,在黑龍江省東部。1918年設縣因伯利河為名。勃利,系滿族剖阿里部名,意為弓一說意為碗豆。
鐵力市:
位于東經(jīng)128.0,北緯45.9,在黑龍江省中部。1931年置鐵驪市,1956年改今名。鐵力縣因古代鐵驪部而得名。1988年設市。
齊齊哈爾(市:
位于東經(jīng)123.9,北緯133.9,在黑龍江省西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黑水廳,后升龍江府,1913年改龍江縣。1936年設齊齊哈爾市。齊齊哈爾,系蒙古語,意為邊地。
富??h:
位于東經(jīng)124.4,北緯47.8,在黑龍江省西部。1931年置縣。縣名得自富裕爾河名。富裕爾河又名烏裕爾河,系滿語,意為低洼地。
拜泉縣:
位于東經(jīng)126.0,北緯47.6,在黑龍江省中西部。1906年設縣??h名得自巴拜泉。巴拜,系蒙古語,意為寶貝,貴重。
甘南縣:
位于東經(jīng)123.4,北緯47.9,在黑龍江省西部。1930年置縣。甘指放荒丈地的甘字段,南指位于海拉爾之南。另據(jù)《今縣釋名》:因在甘河之南,故名。
訥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24.8,北緯48.4,在黑龍江省西部,西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初屬布特哈旗。1913年設縣。縣因水得名,源自訥木爾河。據(jù)《盛京通志》:國語(滿語)訥默爾,嫩也。1992年設市。
依安縣
位于東經(jīng)125.3,北緯47.9,在黑龍江省西部。1923年設依安設治局。1929年設縣。依安,來源于依克明安部,建縣時取其首尾二字為名。
克山縣:
位于東經(jīng)125.8,北緯48.0,在黑龍江省西部,1915年設縣??柨請D山,省作二克山,縣以山得名。據(jù)《欽定盛京通志》:蒙古語,哈勒噶圖,有門之謂也。
泰來縣:
位于東經(jīng)123.4,北緯46.4,在黑龍江省西部,與吉林省為鄰。1916年置縣。清為札賚特旗地,土名泰來氣屯。泰來氣系蒙古語,意為種豆者。又據(jù)《泰來設治局志書》:泰來俗名泰來氣(蒙語轉音)為蒙古人栽種之意。蓋其初有一栽豆喇嘛在此斬棘披荊,建室居住,故地以人名也。
克東縣:
位于東經(jīng)126.2,北緯48.0,在黑龍江省中西部。1930年設縣。原屬克山縣,后從克山縣東境劃出析置,故名。
龍江縣:
位于東經(jīng)123.2,北緯47.3,在黑龍江省西部。清初以瀕黑龍江之璦琿為都會,因以黑龍江名省,1913年改縣??h因水名。
沈陽市:
位于遼寧省中部,渾河河畔。為東北最大的經(jīng)濟中心城市。遼金置沈州,元置沈陽路,明置沈陽衛(wèi),后稱盛京。1929年置沈陽市。沈陽一名源于沈陽路。園地處小沈水(今渾河)之北,故名。據(jù)《欽定盛京通志》: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東關觀音閣東泉眼發(fā)源,一日萬泉河,至騾子圈南入渾河。按《春秋轂粱傳》:水北曰陽,故名沈陽。
新民市:
位于遼寧省中部偏北,遼河中游平原地區(qū)??h名源于新民屯。當時大批災民從關內(nèi)來此墾荒,這些漢民被稱為民人。先來的民人居住地稱民屯,后來的故稱新民屯。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置新民廳,1912年設新民縣。1993年設市。
遼中縣:
位于遼寧省中部,遼河和渾河中游地區(qū)。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置遼中縣,因地處遼河中游而得名。
法庫縣:
位于遼寧省北部,遼河中游右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法庫直隸廳,1913年置法庫縣??h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設置的法庫邊門。法庫,系滿語,意為魚粱,即捕魚的矮堰??灯娇h:
位于遼寧省北部,北鄰內(nèi)蒙古自怡區(qū)。清光緒六年(1880年)置康平縣??灯揭蚯逯衅谟幸泼駚泶藟ɑ?,其中康姓先來,稱村為康家屯。當時遼河泛濫,盜匪橫行,民不聊生,置縣時,取康樂太平之義。
雙鴨山市:
位于東經(jīng)131.2,北緯46.6,在黑龍江省東部。1956年設市。因境內(nèi)有兩山,形如雙鴨,故名。
集賢縣:
位于東經(jīng)131.1,北緯46.7,在黑龍江省東部。1946年建縣。因縣治在集賢鎮(zhèn)而得名。集賢系滿語穿鹿皮衣的人之意。1956年駐地移于福利屯。
友誼縣:
位于東經(jīng)131.8,北緯46.7,在黑龍江省東部。1960年設縣。后撤。1984年復置。
饒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34.0,北緯46.8.在黑龍江省東部,烏蘇里江畔。1910年設縣,因河得名。又名饒力河。饒力河明代稱諾雷河。諾雷、饒力均為滿語河床流蕩不定之意。因為饒力河主要流經(jīng)三江低地,河床擺動較大,故名。
寶清縣:
位于東經(jīng)132.0,北緯46.3,在黑龍江省東部,佳木斯市南面。1916年設縣。因寶清河而得名,寶清,系滿語,意為猴子。
四平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鄰接遼寧省。1937年設四平街市,1947年設四平市。因附近村名四平街得名。據(jù)清《昌圖府志》:四平街東通吉林半拉山門,北至奉化縣(今梨樹縣),西達八面城,南抵□鷺村,其道里距離皆相若,為四達之衢,故以為名。
公主嶺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1984年設公主嶺市。原名公主陵,因在市西北有一公主陵墓而得名。據(jù)《概觀滿洲地志》:公主嶺地名因市街北五公里分水嶺上的公主陵而得名。所葬公主據(jù)《現(xiàn)滿洲》認為是清太宗的皇女下嫁蒙古達爾罕王,自帝都前來途中,病死于此地。而《滿洲地志研究》則說是清仁宗的侄女響齡公主的墳墓。
梨樹縣:
位于吉林省西南,鄰接遼寧省。清光緒四年(1878年)設奉化縣,后因與浙江省奉化縣重名,故于1914年改稱梨樹縣。傳說此地遍植梨樹而得名。此說不確。據(jù)《梨樹縣志》:此地原屬高句麗,以蘇姓得名。故地有赫爾蘇、昭蘇河、蘇龍起等號。此地本名列蘇城,一說城在蘇河之里,故曰蘇里,偏臉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蘇。所言梨樹者,蓋轉音耳,斯說較為近是。
雙遼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鄰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遼寧省。清光緒年間置雙山安墾局,后置雙山縣,1913年設遼源縣,1940年雙山、遼原兩縣合并,取二縣首字得名。1996年設市。
伊通滿族自治縣:
位于吉林省西南。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設伊通河分防巡檢,光緒八年(1882年)設伊通州,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改置伊通直隸州,1913年設縣。縣因伊通河得名。伊通,滿語意為半翅鳥。1988年改今名。
綏化縣:
位于東經(jīng)126.9,北緯46.6,在黑龍江省中部。1913年設縣,1982年設市。綏化因縣東北綏棱額山(今綏棱縣境)而得名。
安達市:
位于東經(jīng)125.3,北緯46.4,在黑龍江省中西部。1913年設縣,1984年設市。安達,系蒙古語,意為朋友。一說為蒙古官名。
肇東市:
位于東經(jīng)125.9,北緯46.0,在黑龍江省中南部。1914年設縣。因處肇州東,故名。
綏棱縣:
位于東經(jīng)127.1,北緯47.2,在黑龍江省西部。1917年設縣。因境北有綏楞山而得名。一說有綏額楞山。綏棱,系滿語馬蜂之意。
蘭西縣:
位于東經(jīng)126.3,北緯46.2,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北。1905年設縣。因縣城位于呼蘭河西而得名。
明水縣:
位于東經(jīng)125.9,北緯47.2,在黑龍江省西部。1929年設縣,因縣城東南有明水泉子而得名。
海倫市:
位于東經(jīng)126.9,北緯47.4,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以北。1912年設縣。海倫,系滿語,意為水獺.1989年設海倫市。
青岡縣:
位于東經(jīng)126.1,北緯46.7,在黑龍江省中部。1905年設縣。舊名石人崗。石人為金代貴族墓前所置的石翁仲.又名柞樹崗,春暖花開時,崗上柞樹吐青,故名青崗。崗同岡。縣以此名。
慶安縣
位于東經(jīng)126.5,北緯46.8,在黑龍江省中部。1919年設縣。望奎,取北望卜奎(今齊齊哈爾)之意。卜奎,系滿語,似為摔跤手之意。
鐵嶺市、縣:
位于遼寧省北部,北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明置鐵嶺衛(wèi),清置鐵嶺縣,新中國成立后曾設置鐵嶺專區(qū)、地區(qū)等,1979年設市。市因山產(chǎn)鐵礦,故名。
開原市:
位于遼寧省北部,遼河中游。元置開元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路治所移入咸平府(今開原老城),因避太祖宗朱元璋諱,改開元為開原。據(jù)《元史地理志》: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jù)遼東。元初癸巳歲,出師伐之,生禽萬奴,師至開元、恤品,東土悉平。開元之名,始見于此。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開原縣。1988年設市。
昌圖縣:
位于遼寧省北端,遼河東側,鄰接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吉林省。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設昌圖廳,1945年改昌圖縣。昌圖源于蒙古語常突額爾克前二字音。常突意為綠色草原。
西豐縣:
位于遼寧省東北部,東鄰吉林省。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西豐縣。西豐與吉林省東豐縣相對,取此地物產(chǎn)豐盛之意。又據(jù)《西豐鄉(xiāng)土志》: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奏請弛禁招墾,本境隸分水嶺之西,因稱為圍場西流水,二十八年秋設縣治,名其縣曰西豐。
通化市、縣:
位于吉林省南部,鄰接遼寧省。清光緒三年(1877年)設通化縣,1942年設通化市。據(jù)《滿語地名考》:以通溝之通(通溝原屬通化縣,后分置輯安縣即今集安市)與已歸王化的化,取名通化。
梅河口市k:
位于吉林省南部。梅河口市原名海龍,系滿語水獺之意,清光緒六年(1880年)置海龍廳,1913年設海龍縣。1985年改為梅河口市,市因鎮(zhèn)而得名。梅河口指地處梅河入柳河之口。集安市
位于吉林省南部,隔鴨綠江與朝鮮相望。清光緒二十八年(1908年)設輯安縣,1965年改為集安縣。輯、集為同音相轉得名。1988年設市。
輝南縣:
位于吉林省南部,輝發(fā)河北岸。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置輝南直隸廳,民國初年改為縣。輝南,因舊城址位于輝發(fā)河南岸而得名。
柳河縣:
位于吉林省南部,西鄰遼寧省。清光緒二十八年(1908年)置柳河縣。因縣東有柳樹河子而得名。
延吉市:
位于吉林省東部,東隔圖們江與朝鮮相望。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延吉廳,1913年改縣,1945年改市。傳說當?shù)厥a(chǎn)黃煙,秋獲后,集市出售,故稱煙集。延吉是煙集的音轉。一說延吉系滿語,意為石羊。
龍井市:
位于吉林省東部,圖們江北岸。1913年設延吉縣,1983年因市縣同名而改今名。相傳早年此地缺水,后來自天上掉下一條龍,掉落之處出現(xiàn)一眼水井,井水甘甜,故名龍井。一說早年有人遷此墾荒,發(fā)現(xiàn)一口井,為便于提水,便架起吊橋,朝鮮族稱為龍吊井,簡稱龍井。1988年設市。
琿春市:
位于吉林省東南,與俄羅斯,朝鮮接壤。明置琿春衛(wèi),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置琿春協(xié)領,宣統(tǒng)二年設琿春廳,1914年改縣。據(jù)《明史》:琿春,系女真語,意為邊陬邊地之意,另譯尾巴之意。一說為滿語雪橇之意。1988年設市。
圖們市:
位于吉林省東部,隔圖們江與朝鮮相望。1965年設圖們市,因鄰圖們江而得名。圖們系滿語圖們色禽的簡稱。圖們,意為萬,色禽意為河。
敦化市:
位于吉林省東部,東鄰黑龍江省。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敦化縣。敦化,土名敖東,阿克敦,系滿語風口之意。據(jù)《滿洲地名考》稱:敦化,典出《中庸》大德敦化一語。1985年設市。
安圖縣:
位于吉林省東部。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始設安圖縣。因此地位于長白府東,圖們江淵源之地,蓋存有保安圖們江之意,故名安圖。
汪清縣:
位于吉林省東部,北鄰黑龍江省。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置江汪縣,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語,本音作汪欽,意為堡壘。
和龍市:
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南隔圖們江與朝鮮相望。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置和龍縣,因和龍峪得名。和龍峪,系滿語,意為山谷。因地處群山谷地之中而得名。1993年設市。
伊春市:
位于東經(jīng)128.9,北緯47.7,在黑龍江省東北部。1952年設伊春縣。一說伊春,來自金代的宜春縣名。伊春系滿語出衣料皮子的地方。一說意為一年之伊始。1958年改市。
嘉蔭縣:
位于東經(jīng)130.4,北緯48.8,在黑龍江省北部。1955年置縣。境內(nèi)有嘉蔭河,又名佳金河,以產(chǎn)優(yōu)質的黃金著稱,訛稱嘉蔭。
營口市、縣:
位于遼寧省中南部,遼東灣東北岸,大凌河下游。清設營口海防廳、直隸廳。1913年置營口縣。1937年析置營口市。原在遼河口左岸有一大葦塘,由于遼河泄下的大量泥沙漸淤積成陸地,清道光年間形成小漁村,初名設溝營,簡稱營子,后因其地處遼河入???,1830年因改營口。
蓋州市:
位于遼寧省遼東半島西北,西瀕渤海遼東灣。漢設平郭縣,金置蓋州。清置蓋平縣,取蓋州、平郭首字得名。1965年改為蓋縣。1992年改為蓋州市。據(jù)《金史地理志》:蓋州本高麗蓋葛牟城,遼辰州。明昌四年罷曷蘇館,建辰州遼海軍節(jié)度使。六年,以與陳同音,更取蓋葛牟為名。元初置蓋州路。
【中國地名由來】相關文章:
★ 高中地理難點解析
★ 中國四大自然奇觀
★ 談中國地理的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