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太陽系中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第三顆。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兩者共同組成一個天體系統(tǒng),即地月系。地球是球形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前
五、六世紀的古代希臘。后來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月食時月球上的地影是個圓的現(xiàn)象,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球體。我國早在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一球形的看法。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天文常數(shù)系統(tǒng)中,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14公里,極半徑比是一個扁球體,或者說,更象個梨狀的旋轉(zhuǎn)體。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個橢圓,據(jù)此可以認為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
地球的質(zhì)量為5.976×1027克;平均密度為5.52克/厘米3;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為978.0厘米/秒,兩極處為983.2厘米/秒2;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體積11000億立方公里。地球自形成以來就始終處于不斷地變化和運動中,1543年,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觀測和實驗都證明了地球自西向東不停地自轉(zhuǎn),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zhuǎn)。 1851年,法國2物理學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用傅科擺實驗證明了地球的自轉(zhuǎn)。對于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問題進行較系統(tǒng)地科學研究開始于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提出多種學說。
目前較為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陽星云。它同其它行星一樣,經(jīng)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地球】相關文章:
★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 地球上的多雨帶
★ 地球的壽命有多長
★ 三疊紀的地球面貌
★ 地球的結構說課稿
★ 地球上六大板塊
★ 地球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