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大堡礁可能會消失
印度洋18米深處的珊瑚白化
不同大氣CO2濃度和增溫條件下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狀態(tài)
海洋變暖、酸化正使全球珊瑚礁面臨空前危機——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堡礁型珊瑚礁島礁群。然而,根據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小組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如果繼續(xù)保持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率,最多10年,大堡礁便會死去。
不僅如此,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的今天,海洋變暖和海水酸化,正悄然侵蝕著地球珊瑚礁的未來。
萬年自然奇跡或將毀于一旦
珊瑚和珊瑚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珊瑚蟲死亡后其骨骼就成為礁塊,在其上面再長出新的珊瑚,珊瑚礁就是如此長期累積而形成。
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珊瑚礁是位于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它北起托雷海峽,南至弗雷澤島附近,長達2000多公里,由2900多個礁體和約940個大小島嶼沙洲組成,總面積達20.7萬平方公里。很難想象,這項龐大工程的建造者,竟然是直徑只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每個珊瑚蟲分泌碳酸鈣骨骼形成自己的“房子”。這些“小房子”一個疊一個地形成,珊瑚群落就會像城市一樣擴張,其他海洋生物依附上來繁衍生息,把一簇簇珊瑚礁塊“黏合”為整體。壯觀的珊瑚礁群落就是珊瑚蟲日積月累造就的奇跡。
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查理·韋朗介紹說,大堡礁海域內有400多個石珊瑚物種,它們構筑了三維的環(huán)境框架,是其他一切生物的棲息之所。作為一個異常豐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大堡礁庇護著5000種軟體動物、1800種魚、125種鯊,還有數不清的微小生物。多彩的海藻裝點著礁石,每一條縫隙都有數以萬計的生物棲居在里面。
全球兩成珊瑚礁已消失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專家張喬民教授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介紹,珊瑚的生長速度非常緩慢。通常枝狀珊瑚每年可長10cm左右,塊狀珊瑚長幾毫米到1cm。從地質上冰后期海平面上升算起,以珊瑚這樣的生長速度來估計,大堡礁全新世礁體底部距今恐怕已經達1萬年之久。
六年前,生物學家們還對大堡礁的命運相對樂觀,那時人們發(fā)現部分珊瑚蟲即使在溫度較高的海水中也能適應。然而,最新公布的多項研究結果顯示,擁有如此強大應變能力的珊瑚蟲在全球范圍內也不到25%。研究者計算出,在目前的海水變暖速度下,大堡礁珊瑚蟲每年必須向南移動15公里才能保持良好生存狀況,但整個珊瑚礁系統(tǒng)卻不具備此種能力。
張教授介紹,從地質史上的歷史數據可看出,工業(yè)革命以來,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排量的不斷增加,海水變暖、酸化加劇,其變化速度超越了此前數百萬年間變化的總幅度。作為氣候變化指標性的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珊瑚礁首當其沖受到考驗。2008年估計被破壞而失去的珊瑚礁占全球珊瑚礁總面積的19%,這個趨勢還在蔓延中。盡管如此,張教授認為,大堡礁十年內或將死去的預測也許有些夸張?!按蟊そ敢恢笔鞘苋祟惢顒佑绊懽钚?、‘健康狀況’最好的珊瑚礁。如果大堡礁10年就會死去,那么我們沿海地帶的珊瑚礁恐怕5年就會消失?!彼f。
【萬年自然奇跡或將于十年后死亡】相關文章:
★ 中國四大自然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