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的幾個顯著特點,從客家人所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的角度,深入探討和分析客家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原因,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客家人應繼承和發(fā)揚其文化性格中的優(yōu)秀因子,摒棄其文化性格中的不良因子,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關鍵詞: 地理環(huán)境 客家民系文化性格 影響
一、客家人和客家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
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語言、建筑、風俗、文化性格與心理等多方面的獨特性與其他漢族民系相區(qū)別,是漢族大家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客家從時間而言,當以趙宋為起點??图揖拥?大體言之,以福建西南部、江西東南部、廣東東北部為基本住地,而后及于所再遷之各地。
由于南遷較晚,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地區(qū)已被其他民系占據(jù),客家人只能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帶尋求發(fā)展,和畬、瑤等少數(shù)民族雜居在內(nèi)陸閉塞貧瘠的山地??图胰嗽陂}、粵、贛邊區(qū)繁衍生長,這里地理范圍狹小、資源貧乏、人口和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很大。俗話說:“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鄙絽^(qū)的地理環(huán)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自然基礎。閩、粵、贛邊區(qū)大三角地帶不只有跨越贛南、閩西的武夷山脈,有橫貫贛南的五嶺和羅霄山脈,還有閩西境內(nèi)的玳瑁山脈、彩眉山脈、博平嶺山脈、松毛嶺山脈及五嶺余脈,粵東境內(nèi)的有項山山脈、陰那山脈、鳳凰山脈、釋迦山脈等。這些山脈的最高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高峻延綿的山脈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帶交結(jié),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因此,閩、粵、贛邊區(qū)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图胰说木劬拥嘏c畬、瑤相鄰。畬、瑤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邊的丘陵地區(qū),通常也叫山區(qū)。這樣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話來說,叫“老、少、邊、窮、山”。相對而言,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有這樣一些非常不利的條件:一是物產(chǎn)不豐富;二是交通不便,訊息閉塞;三是耕地有限;四是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就是這樣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
二、客家人文化性格
我所說的客家民系的文化性格主要指的是客家族群所共有的區(qū)別于其他族群的性格特征。具體說,就是在文化傾向、價值觀念的取向上的認同感,以及習慣化了的行為反應與情感,也就是說脾氣與習性。
1.勤勞節(jié)儉,刻苦自強。
長期頻繁的遷徙、重建家園的艱辛、貧瘠閉塞的環(huán)境、有限的耕地、生存的不易造就了客家人奮發(fā)圖強、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淳樸民風和優(yōu)良品格。
客家人是非常勤勞的族群,無論男女,游手好閑的人受到普遍的鄙視,即使他的家世很好也無濟于事。除了讀書從仕從軍以外,別的民系不愿意干的職業(yè),客家人干得很起勁。過去廣州的理發(fā)師幾乎全是客家人,現(xiàn)在廣東各地的石匠、鐘表匠等手工藝人也大都是客家人。
刻苦耐勞、自立自強還集中地體現(xiàn)在客家婦女身上,并在20世紀初就名揚海外。婦女天足是客家女人勤奮耐勞的重要表現(xiàn)。舊時,在客家地區(qū)相親,要挑大腳女孩,大腳表示能勞動??图覌D女沒有纏足的習慣,究其原因:一是歷史原因。纏足之風起于南唐。當時客家正在第二次大遷移過程中,纏足不便于長途跋涉。二是社會原因??图覌D女不分貴賤,又耕又織。嶺南客家婦女美名“四頭四尾”: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繁重的勞務,沒有天足無法應付,這是因為客家文化有“男讀女耕”的分工傳統(tǒng),另外青壯年男性大多外出謀生,客家婦女不得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擔,承擔田間和家務勞動,成為里里外外一把手。從她們每日勞動的強度上就可看出,天蒙蒙亮就起身挑水、洗衣、煮飯,然后上山砍柴、下田勞作,直干到日落;掌燈后切豬菜、煮豬食、縫補衣裳……可以說從天黑干到天黑。盡管如此勞累,還常常能聽到客家婦女從山窠傳來的山歌聲,表現(xiàn)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以上可見,客家婦女刻苦耐勞的精神的確是十分突出的。
客家人還重視對子女的磨煉,從小培養(yǎng)刻苦耐勞的精神。從下面這首童謠中我們可見其一斑:“一歲嬌、二歲嬌,三歲撿柴爺娘燒,四歲學織麻,五歲學紡紗,六歲學繡花,七歲繡出牡丹花……”這首童謠雖然有點夸張,但我們可從中看出,客家人由于大多從小受到艱苦磨煉,他們很能吃苦,不怕困難。從以下諺語還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是自信與樂觀的:“沒有過不去的溝”,“天無絕人之路”,“東門不開,
西門‘筆殺’”(筆殺是客家話,意為裂縫),“雞來雞啄,鴨來鴨啜”(“啄”指雞有啄食的本領;“啜”在指鴨有啜食的技巧)。
客家人的飲食、服飾、家具、建筑,也都無不顯示出他們質(zhì)樸無華、講究實際的特點。
2.重視文教,尊師重道。
客家地區(qū)是山區(qū),經(jīng)濟落后,僅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難于生養(yǎng)不斷膨脹的人口?!捌忍幬鍘X間,猶不屈己從人”的客家人自然不會向環(huán)境屈服。他們要生存要發(fā)展,除了繼續(xù)遷徙外,讀書似乎是唯一出路。更何況,“耕讀傳家”本來就是中原漢人的生存之道,客家人雖漂泊異鄉(xiāng),但心系中原大地、固守中原文化傳統(tǒng)。因此,與廣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情節(jié)大不相同,客家人歷來重視教育、崇尚讀書,外出求學蔚然成風,客家大本營梅州有“文化之鄉(xiāng)”的美譽。
在舊時代,客家男人出外謀生,家中依靠婦女持家教子。有些婦女為了供孩子上學,常靠打擔(當挑腳)掙點學雜費。她們常常這樣說:“有子不讀書,不如養(yǎng)大豬?!薄安蛔x詩書,有目(眼)無珠?!薄安蛔x書不成器?!彼钥看驌惨套幼x書,還認為即使討食也要繳子讀書。她們知道孩子長大要出外闖蕩,如不識字、不會算,會帶來許多麻煩,也不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教育孩子愛讀書,客家人還把讀書和娶妻聯(lián)系起來,在童謠中唱道:“蟾蜍婆,蟾蜍婆,羅咯羅,唔(不)讀書,無老婆。”為了保障后代子孫有書念,宗族長輩常把辦私塾當成一件大事,規(guī)定祖償田中撥出一筆稻谷支付私塾先生的教書薪金。舊時客家地區(qū)把教書人尊稱為先生,把教書先生的妻子尊稱為先生娘,人們信奉“天、地、君、親、師”的信條,認為教師的職業(yè)是尊貴的??图胰似毡樽鹬亟處?、尊重知識,“識斯文,敬斯文”是他們的口頭禪。從女詩人洗玉清到梅州時寫下的詩句也可見其一斑:“學舍最多文教盛,滿街兒女挾書囊?!睆闹匚幕逃@一習俗,還可以看出客家人是有眼光有見識的。
客家人不論家里再窮再苦,都要讓孩子上學??图腋髯谧?往往置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田,將學田田租的收入,作為該宗族子弟讀書的補助費用。有錢人家分家時,也一定要分出相當數(shù)量的田地作為學田,以作為子孫讀書的資產(chǎn)。哪個宗族發(fā)現(xiàn)有讀書冒尖的子弟,全族人還會自動出錢送他上學??图胰酥挥袌孕拧皶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通過刻苦讀書,才能走出山門,走出窮困,走向幸福。
由于重視教育,讀書成風,客家人在歷史上涌現(xiàn)了不少文化、教育、科學等領域的杰出人物,如清代杰出詩人、書法家宋湘,中國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啟蒙思想家黃遵憲,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丁曰昌,著名華僑實業(yè)家姚德勝、張弼士,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專家羅香林,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文豪、考古學家郭沫若,國學大師陳寅恪,國畫大師林鳳眠,著名的數(shù)學家李國平,國際著名橋梁專家李國豪,我國熱帶醫(yī)學奠基人鐘惠瀾,等等。從清末至1985年,僅梅縣一個縣,出國留學獲博士學位有73人,出任國內(nèi)外教授者155人、副教授者141人。建國后,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廣東有21人,梅州地區(qū)就有10人。目前,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梅州籍的有20多位。在經(jīng)濟如此落后的地區(qū),竟能涌現(xiàn)出如此眾多的精英人物,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由于重視讀書,一些外出的客家人,一旦事業(yè)有成,回鄉(xiāng)要做的不是興辦實業(yè),而是興辦學校。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濃郁的讀書之風的浸潤下,客家人為人處世、接物待人充滿了文氣。中國民俗學泰斗與奠基人鐘敬文教授,是廣東的客家人。他曾說:“客家學生一進校門,就能一眼認出來,因為他們個個文質(zhì)彬彬的?!?/p>
客家山歌蜚聲海內(nèi)外,而多出于客家婦女之口。詩人黃遵憲在輯錄其家鄉(xiāng)梅州流傳的山歌時,曾感嘆道:“余離家日久,鄉(xiāng)音漸忘,輯錄此歌謠,往往搜索枯腸,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崗頭溪尾,
肩挑一擔,竟日往復,歌聲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痹谧x書之風的熏陶下,即使是目不識丁的客家婦女,也能出口成章,文采飛揚。
3.冒險進取,勇于開拓。
客家和中原故地的漢族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的開拓精神??图胰艘幌蛳矚g向外拓展,稱得上是個外向型的民系。開拓、進取是客家人的一大特點。他們是流民的后裔,定居地又是如此貧瘠,沒有什么能讓他們瞻前顧后、患得患失。祖先走過的道路仍然在后輩腳下延伸,在離家的路上,客家越走越強壯。
且不說客家人遠祖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開發(fā)史,即在近世的一兩百年間,又有多少客家人“一條褲腰帶”闖蕩世界,飄洋過海南渡東南亞,遠航南北美洲,成為有太陽照射的地方就有客家民系。客家人都有向外開拓的志向。他們普遍認為,外出做事比在家里有出息,守在家里就永無出頭之日。這是有客觀原因的,那就是客家地區(qū)山多田少,幾乎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在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下,勞動力大大過剩,個人只有到外面才能施展,才能得到發(fā)揮??图业拈L輩常常是這樣告誡子女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扭緊眉毛做贏人?!?指超過別人)因此,對外出孩子總是再三叮囑:“再苦再難也要忍,不可半路‘轉(zhuǎn)水’,而被旁人看衰?!编l(xiāng)人們也確實常把事業(yè)上不順利而返回家鄉(xiāng)的人譏之為“轉(zhuǎn)老屋食老米”。所以有志的客家青年常常暗自立志:不混出個人樣來,不回來見大家。他們常常用客家地區(qū)流行的諺語格言鼓勵自己,如“人窮志氣高,情愿過水不過橋”,“窮人自有通天志,船到灘頭水路開”,等等。離開家鄉(xiāng),向外尋求出路,開拓奮斗,的確是客家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也是客家人的特征之一。關于客家人的特性與品質(zhì),臧澤宣在《民族性與教育》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客家人生性好動,普通男子,無論貧富貴賤,都在外經(jīng)營各業(yè),如所營成就,則更以出外為榮;若所營不遂,則以為將為社會所薄,不敢輕易返里,必定想法在外自立;客家人更生性冒險,只知進取,只知出路,至于前途如何完全不管,他們所怕沒有路走,生死時常不計,所以他們常說:‘情愿在外討飯吃,不愿在家掌灶爐?!?/p>
4.重視農(nóng)業(yè),輕視商業(yè)。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客家地區(qū)的經(jīng)濟雖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閩南地區(qū)、珠江三角洲比較起來,差距卻越拉越大。這當然有歷史原因、地理原因,但精神因素不可忽視。其中一條就是重農(nóng)輕商的觀念。在客家人思想深處,士、農(nóng)、工、商,“商”是排在最末位的??图胰艘步?jīng)商,但常常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旦有了機會,客家人總會選擇農(nóng)業(yè)的道路。
5.深厚的中原文化傳統(tǒng)。
(1)群體和宗族觀念
客家地區(qū)大都是處于山巒重疊、溝嶺縱橫的地理環(huán)境中,舊時代交通極其不便,人們基本上與外界形成了隔絕狀態(tài)。在歷史上的多次遷移中,他們大多是整個家族集體遷徙,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觀念特別強。歷史上,客家人每遷徙一地,因為人地之爭經(jīng)常與當?shù)赝林屯饷孀迦籂幎?養(yǎng)成了極強烈的族群自我保護意識。舊時客家民居中,盛行土圍子式的圍屋(圍樓屋),一座土樓往往居住一個家族,它像個堡壘,抵御外來入侵者。土樓除了防御作用,還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土樓形成了客家人對家族、祖宗的依賴心理和排斥外人的狹隘心理,強化了客家人“屈強介立”獨特性格和家族、宗族觀念??图胰私ㄔ炝送翗?土樓也“建造”了客家人。有人說土樓是物化了的“屈強介立”的客家人。
(2)鄉(xiāng)土意識和尋根意識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具有作為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xiāng)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客家人善于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xiāng)、同一文化內(nèi)相互合作關系的團體主義精神。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實現(xiàn)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zhuǎn)變??图胰私?jīng)常舉辦的世界性和地區(qū)性的懇親大會就是很好的說明。
(3)“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tǒng)
客家先民始終保持和遵循著“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tǒng)。
中原望族南遷的客家人,“以郡望自矜”,念念不忘先祖的榮耀,續(xù)修家譜、族譜的熱情很高。譜中記載祖先的望地、世家、官職、功勛、煊赫地位以及南遷過程。例如,梅縣王氏堂號“三槐堂”,紀念先祖王羲之從山東遷會稽定居時,在家門手植三棵樹。宋時輾轉(zhuǎn)遷到梅縣以“三槐堂”為堂名。為了加強宗族凝聚力,防備外人干擾,客家人聚族而居,修建規(guī)模龐大、結(jié)構特殊的聚落?!坝写灞赜袊?無圍不成村”。逢年過節(jié),客家人在圍屋醒目處貼有堂聯(lián),慎終追遠,不忘先祖。除此之外,客家人還很重視修建祠堂祭祀祖先,對客家人來
講,最神圣和最重要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
客家人在輾轉(zhuǎn)南遷中,九死一生也要背負著先人的骸骨,遂有了“二次葬”的風俗。這風俗千年不衰,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图胰似毡橄嘈棚L水之說、勘輿之說,認為祖先墳塋的風水,對于子孫的繁衍、家業(yè)的昌盛有著重大的關系。
綜上所述,客家人性格的形成,是累積世代相傳的經(jīng)驗而形成的,也是客家人生存環(huán)境中造成的心態(tài)的表現(xiàn)。客家民系因為有刻苦耐勞、開拓進取的精神,所以它不但具有長久的歷史,占有廣大的地域,而且較早地走向了世界。一般地說,民族、民系生存環(huán)境不變,其性格也不改變。但是,世界在不斷變化,中國的改革大潮洶涌而來,客家民系的確面臨著生存發(fā)展的挑戰(zhàn)。面對改革開放的大格局,加上交通的日益發(fā)達,客家人與別的民系的接觸越來越多,為適應新的社會經(jīng)濟形勢,新的地理、人文條件,客家人應繼承和發(fā)揚客家優(yōu)秀的文化性格,推動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進步,如大力弘揚客家人開拓、進取、艱苦奮斗的精神;同時還應摒棄一些不合適宜的落后的人格缺點,如大力破除迷信,克服保守、固步自封思想,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劉錦云.論客家人的性格.客家文化研究輯刊,1993,(2).
[2]客家地區(qū)開發(fā)與經(jīng)濟發(fā)展史芻議.客家文化研究輯刊,2004,(1).
[3]謝重光.客家人人文性格芻議.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4]王恩涌.中國文化地理.科學出版社,2008.
【淺議地理環(huán)境對客家民系文化性格的影響】相關文章:
★ 高中地理考點:水稻種植業(yè)的特點分析及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