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課改教改堅定不移,題海戰(zhàn)術堅決摒棄
2003年文綜試卷中的地理試題,題目難度相對不大,但比較靈活、新穎,從不同層面和角度考查學生的素質素養(yǎng)、觀念意識、信息檢索、信息應用以及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著重考查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基本上見不到純記憶性題目,幾乎每道題目都需要考生必須經過地理分析、綜合、判斷、歸納、推理、篩選才能解答,充分體現了課改和教改的精神。課改的核心是改進目前的課堂教學方式,變滿堂灌、一言堂為精講精練和啟發(fā)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課堂上應切實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有閱讀的時間、內化的時間、鞏固的時間、感悟的時間、反思的時間、個性發(fā)展的時間。平時必要的測試還是應該安排,如單元檢測、專題檢測等,但題目應求精,多選一些智能型題目,考查點也不應漫無邊際,地理試題不應成為一個什么都能裝下的大筐。題目的難度系數也應把握好,不應該過難。不能夠脫離了中學的教學實際,脫離了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脫離了中學的基本教學內容。
2.突出主干知識復習,切勿糾纏細枝末節(jié)
在過去以知識考查為主的測試中,為了提高試題的區(qū)分度,試題中出現過不少邊緣知識,甚至是生僻的記憶性知識,但隨著考試性質和考查重點的變化以及考查點的減少,考查已越來越側重于主干知識。如今年試卷中的時間計算、晝夜長短、麥哲倫海峽、英吉利海峽、世界氣候、清潔生產、距離計算、農業(yè)區(qū)域開發(fā)、工業(yè)區(qū)位選擇、濕地保護、城市規(guī)劃、大氣環(huán)流、人口流動、城市化等無一例外。這些啟示我們,備考時應注意對知識進行梳理分類,分清主干知識、背景知識、邊緣延伸知識,應突出主干知識的系統復習,切勿撿了芝麻漏了西瓜。例如:“大氣的熱力狀況”一節(ji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就屬于主干知識,而各種輻射的波長范圍、太陽輻射光譜、輻射波長與溫度的關系就是非主干知識。一節(jié)里面有主干、非主干之分,一個單元由若干節(jié)組成,也不是每節(jié)都是主干,例如:必修第七單元第一節(jié)“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就屬于非主干知識。
3.全面復習和重點準備相結合,突出重點知識的復習
全面復習主要是指第一階段的復習,這一階段時間比較長,一定要充分利用課本,將主干知識全面不漏地復習一遍。重點復習主要指第二階段而言,這一階段既不是第一階段的簡單重復,又不能脫離第一階段的復習內容,一定要有重點,一定要選擇重點知識提升能力。所謂重點主要指以下幾部分:(1)學科重點知識,如大氣、氣候、河流、人文地理中的區(qū)位知識等。(2)地理基本技能,是指地球、地圖知識以及讀圖能力。從地理試題看,地球、地圖知識也是每年必考內容,并且權重較大,有的年份占到8分,有的年份占到12分,2003年占了12分。(3)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如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問題、厄爾尼諾現象以及重大國際、國內時事等。社會熱點的備考在高三階段固然要多多關注,但平時的學習中也應充分注意,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關注當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關注社會發(fā)展和我國國情的良好學習習慣。
4.提升目標要求,重視遷移能力
培養(yǎng)遷移能力是每年考查的重點之一,如今年高考文綜中英吉利海峽風浪的季節(jié)變化;去年高考文綜中敦煌文物經歷千余年而得以保存的自然地理原因,以及歐亞大陸橋的政治、經濟意義等。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1)抽象、概括、提煉、萃取,把具體的知識規(guī)律化。例如:氣壓帶和風帶、季風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西風帶、信風帶、東風帶、冬季風、夏季風等,現象不同,風向不同,但都是太陽輻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的表現。溫差大,氣壓差大,風力強;溫差小,風力弱。這樣的知識,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提煉、概括。(2)平時要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訓練。能力來自訓練備考中,尤其是第二階段復習,要經常找出學科內和學科間的智能因素高、思維量大的重要知識點進行專題訓練,如氣候、自然帶、區(qū)位等,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遷移能力。(3)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打破條條框框,不拘一格,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變封閉課堂為開放課堂,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變知識型的教學模式為能力型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要努力營造民主的氛圍,盡量把機會讓給學生,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增大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應變能力和遷移能力。
5.重視綜合訓練,關注文綜的結合點
從教學實踐看,要備好這部分內容,首先政、史、地教師要集體備課,開放式備課,以便發(fā)現和挖掘文綜學科間的交叉點、結合點。其次,教師除了精通自己任教學科以外,還應該學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學點經濟常識,學點文史知識。
6.人文、自然協調發(fā)展
2002年新課程文綜卷地理部分自然地理比重較小,但今年自然地理分值卻明顯上升,并沒有重人文而輕自然的傾向,所以不能盲目跟風。其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學的兩個基本點,且二者相互依存,沒有自然地理,地理學就成了無源之水;而沒有人文地理,地理學就失去了活力。新教材的主線是人地關系,即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現在高考也必然緊扣人地關系的主線。所以教學中,不可因某一部分占的比重多就冷落另一方面,而應力求保持兩者的協調發(fā)展。
(山東省北鎮(zhèn)中學 扈光擁舒德全)
第二篇
2003年的文綜試卷仍然在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息:高考已經不再是難度的競爭,而是學習素質和思維品質的競爭,是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競爭。它要考查的是考生的多種能力和綜合素質,高考的導向是“用”知識,而不是“背”知識,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后的學習潛能。因此,考生只有在平時學習中,重視掌握基本知識(包括原理、概念、事實)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論和觀點。并在掌握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能力和方法的基礎上,養(yǎng)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才能獲得理想的成績。
1.抓主干知識教學,重地理原理分析
地理學科主要選取能反映學科分析研究方法和面貌的內容為素材,立足于考查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原理和規(guī)律,特別強調學習地理的基本意識是空間概念的建立和區(qū)域特征的認識。根據新大綱和新教材的特點,應重點抓好下列13個方面的主干知識和原理的教學:經緯網地圖的應用分析;各類等值線圖的閱讀分析應用(特別關注等值線組合圖的綜合分析);日照圖的判斷分析與季節(jié)問題綜合;天氣系統的分析;氣候類型判斷與氣候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水循環(huán)與水資源問題;地質構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生態(tài)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人類在自然資源(能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人類活動(工業(yè)、農業(yè)、商業(yè)、旅游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等)空間格局的區(qū)位分析;城市化問題與城市規(guī)劃;區(qū)域國土開發(fā)與整治;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等。
2.構建學習模型,重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靠平時的日積月累,而地理思維“建?!笔悄芰ε囵B(yǎng)的最佳途徑。地理原理的應用和地理問題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教學時可根據這些規(guī)律,適當建立學習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如區(qū)域地理學習模式(“五什么”)、氣候學習模式(“原因、特征、規(guī)律、應用四步分析法”)、日照圖的分析模式(“三看法”)、等值線圖分析模式(“四看法”)等。經常性地把一些貌似不相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有機地聯系起來,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邏輯和思維方法。
3.區(qū)域與系統有機結合,重視區(qū)域的綜合分析
地理學科特別要重視區(qū)域差異和區(qū)域特征教學,并為分析歷史、政治現象打下堅實的基礎。區(qū)域性是地理學科的特點之一,許多地理現象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只有落實到某一區(qū)域中才能加以正確的分析和評價。就高考地理而言,區(qū)域地理是基礎,系統地理是重點,只有把二者有機地整合,才能提高地理學習的綜合分析能力。目前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要求考生了解社會現象所發(fā)生的地域空間的基本區(qū)域特征,分析這些特征中作為該現象形成要素的地理環(huán)境特色,掌握現象發(fā)生的地理背景。關注熱點區(qū)域已成為現行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亮點之一。教與學應以區(qū)域(尤其是熱點區(qū)域)為中心,把相關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加以整合。
4.立足于學科內知識的梳理、整合與應用
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試題往往不以教材的知識背景或理論體系為切入點,而以中心問題的形式設計情境,編制試題。因此,教學時應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區(qū)域地理和系統地理的有機整合。如時間(季節(jié))問題的整合、氣候知識的整合、某具體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知識的整合等。
5.培養(yǎng)學生信息材料的處理分析能力和知識的應用能力
設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對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評判能力是目前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主旋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收集有關教學信息材料(特別是圖像信息),加強學生對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評判能力的培養(yǎng),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高考文綜(新課程卷)與地理教學大家談】相關文章:
★ 高考地理備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