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大戰(zhàn)在即,同學們也經過許多考試的“磨礪”,但總是發(fā)現(xiàn)考試失分的題目總是那么相似,那么就需要找到本身存在的學習“漏洞”,真正去“處理”。查字典地理網特為同學們整理了高三地理期末復習易錯知識專題復習,快為你的期末做好準備吧!
【考綱細化考題預測】
|
考點 |
細化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
1.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速度和周期 3.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4.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
1.掌握地球自轉方向、速度和周期; 2.理解晝夜更替及地方時產生的原因; 3.計算聯(lián)系實際進行區(qū)時換算; 4.了解地轉偏向力對地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影響; 5.掌握地球公轉方向、軌道、速度、周期; 6.理解黃赤交角及地理意義; 7.掌握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緯度變化規(guī)律和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 8.了解四季、五帶形成原因。 |
地球運動部分是各地高考的必考內容。從近年高考命題規(guī)律看,本部分內容側重考查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時區(qū)和日界線的計算,晨昏圈,太陽高度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側重讀圖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考查,日照圖幾乎是必考內容。本部分內容從考查的形式上,有兩個規(guī)律:一是直接以日照圖或結合區(qū)域地理知識來考查,二是聯(lián)系實際,以社會熱點問題或現(xiàn)實生活情景作為試題的素材,或提供隱性信息,以此為材料的試題似將大量出現(xiàn)在試卷中,綜合考查考生對地球日照圖、經緯網、太陽直射點、晨昏線、季節(jié)與時間計算等核心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能力。
備考中注意以下幾點:
1.要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運用各種圖形對基本原理、規(guī)律進行闡釋。
2.能夠進行知識遷移,解決問題,特別是結合時事新聞進行地方時、區(qū)時和時區(qū)的計算以及季節(jié)的判斷。
3.注重原理規(guī)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如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及相關計算等問題。
【聚焦考點突破核心】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征
|
自轉 |
公轉 |
軌道與繞轉中心 |
①軌道為赤道;②繞地軸旋轉,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并與公轉軌道面成66°34′夾角 |
①軌道為黃道,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②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
方向 |
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 |
|
周期 |
恒星日:自轉360°,23時56分4秒,真正的周期 太陽日:自轉360°59′,24小時,是晝夜更替周期 |
恒星年:真正的周期 回歸年:日常所用周期 |
速度 |
角速度:除極點外,各地都相等,均為15°/小時 線速度:赤道最大,越往兩極越小,極點為0 |
近日點(1月初)附近快,遠日點(7月初)附近慢 |
地理意義 |
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③水平運動物體的方向發(fā)生偏轉;④使地球形成一個旋轉橢球體 |
①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②晝夜長短的變化;③四季更替;④五帶的劃分;⑤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
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地球公轉形成黃道平面,地球自轉形成赤道平面,兩者的交角叫黃赤交角(目前為23°26′)。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自轉的地軸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使得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圖示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guī)律示意圖)。
3、把握地球運動的三個關系
(1)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關系: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的最大太陽高度,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0,由直射點向南、向北正午太陽高度逐漸降低,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等于900減去該地緯度與太陽直射點緯度的差。(2)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關系: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為該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間,該半球各緯線,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當太陽直射回歸線時,該半球晝長達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極圈到極點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
(3)太陽直射點與時間的關系: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2時,為直射點所在緯線晝長的中間點(晝長的平分點)。
4、認準三條線
(1)晨昏線
①晨昏線就是太陽光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它由晨線和昏線組成,假若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作用,地球上晝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積相等,晨昏圈應為一個大圓,并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晨昏線上各點的太陽高度為00,二分日時晨昏圈與經線圈重合,二至日時,晨昏圈與極圈相切;
②在太陽光照圖上,晨線與昏線的一般判斷方法: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晨昏線是不斷變化的,由于地球自轉,在地球上某一位置觀察,晨昏線在地球表面是自東向西移動;由于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存在著黃赤交角,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晨昏線在極圈和極點之間運動,從而引起各地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2)日界線:國際上規(guī)定,原則上以180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它是一條人為界線,自西向東過日界線要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要加一天(見圖)。
(3)0時經線:0時(地方時)經線是一條自然界線,它是隨地球自轉運動不斷變化的,0時線的東邊比西邊日期早一天,日界線和0時經線可以重合,即1800經線的地方時為0時,此時全球為一個日期。
5、掌握三種計算(1)地方時與區(qū)時的計算:
①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經度每差150,地方時就相差1 小時,同一經線上地方時相同,故計算某地的地方時,只要知道另一經線的地方時和它們之間的經度差,就可以計算出來。
②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qū),由于地球自轉,從中時區(qū)(零時區(qū))向東每增加1個時區(qū),時間就增加1小時,向西每增加1個時區(qū),時間就減少1個小時,在時區(qū)計算上,任意兩個時區(qū)之間,相差幾個時區(qū),區(qū)時就相差幾個小時,較東的時區(qū),區(qū)時早,較西的時區(qū),區(qū)時晚;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時,日期要變更;我國普遍通用的標準時是120°E的地方時,即東八區(qū)的區(qū)時,稱為北京時間,中時區(qū)(0時區(qū))的區(qū)時,即00經線的地方時稱為國際標準時。
地方時與區(qū)時的關系是:某時區(qū)的區(qū)時實際上就是該時區(qū)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2)晝夜長短與日出和日落的計算:晨昏線將地球上的緯線分為晝弧和夜弧兩部分,晝弧和夜弧的長短,決定了晝長和夜長,弧長150為1小時;某地日出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時刻,日落時刻為該點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時刻,如果知道該緯線的晝長,日出時刻=12-晝長÷2,日落時刻=12+晝長÷2。
(3)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各地的正午太陽高度等于900減去該地的地理緯度與太陽直射點地理緯度的差,由此可見如果根據某一正午太陽高度求該地的地理緯度,一般是兩個值,因為正午太陽高度是以直射點對稱分布的。
6、運用四個點
(1)太陽直射點:太陽直射點是該地一年中最大的正午太陽高度,太陽光線永遠與晨昏線垂直,確定太陽直射點緯度位置的方法一般有:①根據日期(二分二至日);②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的夾角等于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圖中∠2);③根據晨昏線和赤道的夾角與太陽直射點緯度互余(圖中∠3);④根據晨昏線和緯線切點的緯度與太陽直射點緯度互余(圖中B、C點的緯度與太陽直射點A的緯度互余);⑤利用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計算。
(2)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由于赤道上始終晝夜等長,晨線和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和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18時。可以利用該點判斷直射點的經度和求任何經線的時間。
(3)晨昏線與某緯線的切點:也就是晨昏線和極晝(極夜)區(qū)的切點,這些點位于極晝(夜)區(qū)的最低緯度,處于直射點所在經線或夜半球的中分線上,是晨線向昏線的轉折點,直射點與極晝(夜)區(qū)的最低緯度相差900,根據晨昏線和極晝(夜)區(qū)的切點可以判斷直射點的緯度;當切點位于晝半球中分線時,直射點和切點的經度相同,當切點位于夜半球中分線時,直射點與切點經度相差1800。
(4)晨昏線與經線的交點:把所在緯線分為晝弧和夜弧,運用該點可以求出該緯線的晝長或夜長(只要求出晝弧或夜弧的長度,根據經度相差150時間相差1小時的規(guī)律計算出晝長或夜長),還可以推算出該緯線的日出和日落時間。
7、光照圖判讀的技能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地球的自轉為順時針。
(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線過極點(或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xiàn)象為則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點,然后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隔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區(qū)差,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shù)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當?shù)鼐暥群吞栔鄙潼c所在緯度之間的緯度間隔)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8.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
(1)晝夜之分、晝夜更替和晝夜長短變化
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現(xiàn)象,雖然都涉及到晝夜狀況,但成因各不相同。
晝夜之分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運動,而是由“地球是一個不透明不發(fā)光的球體、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特性所決定的。
晝夜更替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轉這一運動而產生的,因光源來自太陽,所以晝夜更替的周期就是一個太陽日,即24小時。如果地球不自轉,只要公轉也會產生晝夜更替,只不過晝夜更替時間較長,為一年。
晝夜長短變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緯度地區(qū)隨地球公轉而產生的周期性變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轉過程中黃赤交角的存在。
(2)日出、日落時間計算和晝夜長短時間計算
理論含義:過晨線為日出,過昏線為日落,從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為晝長時間。
日出、日落與晝夜長短的關系示意圖
計算方法:(1)找到該點所在緯線與晨昏線相交點;與晨線交點所在經線時間為日出時間;與昏線交點所在經線時間為日落時間。(2)晝長時間=日落時間-日出時間=(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24-夜長時間=(晝弧所跨經度/360)×24。
規(guī)律:同緯線日出、日落地方時相同,晝長時間相同;南北半球對應的緯線,如北緯(如40°N)的晝長等于南緯(如40°S)的夜長;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極點將近半年是極晝或極夜,極圈僅出現(xiàn)一天極晝或極夜,赤道全年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3)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關系
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該半球為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另一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緯度越高,白晝則越短。
直射點的緯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晝夜相差越大,出現(xiàn)極晝極夜的范圍越大。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而南半球則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及以內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則相反。
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太陽直射的緯線或地區(qū)白晝不一定最長。晝夜長短的變化,可借助下圖進行直觀形象的記憶。
9、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
(1)南北極點的太陽高度日變化南北極點位于地球自轉軸上,其角速度和線速度均為0,因此,當其處于極晝時期時,全天24小時太陽高度都不變。運用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公式, h=90°-|90°-直射點緯度|,h=直射點緯度,可知:極點地區(qū)太陽高度角的大小恰好等于直射點緯度。在圖甲中,反映的是某一極點地區(qū)在其極晝期中某日的太陽高度變化,當時太陽直射在h°N或h°S,可以確定出南北極點太陽高度的大小范圍為[0°,23°26′]。
(2)極圈及其以內地區(qū)的太陽高度變化
極圈及其以內地區(qū)在其夏半年的一段時間內,會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即24小時內太陽高度都大于或等于零度。在圖乙中,反映的是某地剛剛出現(xiàn)極晝,則該地緯度與直射點緯度的和為90°,該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值出現(xiàn)在極夜時,為0°;最大值出現(xiàn)在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回歸線上。圖丙所示的地點也出現(xiàn)了極晝,根據其24小時內太陽高度始終大于0°,所以該點位于極圈到極點之間,根據直射點緯度、該地的地理緯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的關系也可以得出該地的緯度。
(3)赤道上的太陽高度變化
赤道上各點在全年的任何一天,各地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晝夜等長,圖丁就反映赤道地區(qū)太陽高度的日變化。運用公式:h=90°一直射點緯度,可知其正午太陽高度與直射點的緯度和為90°,大小范圍在[66°34′, 90°]。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確定地方時:當某地太陽高度達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時,就是一天的正午時刻,此時該地的地方時為12時。
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確定當?shù)氐牡乩砭暥龋寒斕栔鄙潼c位置一定時,如果我們能夠知道當?shù)氐恼缣柛叨?,就可以根據“某地與太陽直射點相差多少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規(guī)律,求出當?shù)氐牡乩砭暥取?br />
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確定房屋的朝向:為了獲得最充足的太陽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與正午太陽所在的位置有關。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qū),正午時太陽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正午時太陽位于北方,房屋朝向北方。
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確定樓距、樓高:為了更好地保持各層樓都有良好的采光,樓與樓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以我國為例,見圖甲,南樓高度為h,該地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為H,則最小樓間距L為:L=hcotH。
太陽能熱水器的傾角調整:為了更好地利用太陽能,應不斷調整太陽能熱水器與樓頂平面之間的傾角,使太陽光與受熱板之間成直角。其傾角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關系為α+h=90°(如圖乙)。
判斷山地自然帶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況下,由于向陽坡正午太陽高度大,得到的光熱多,背陽坡得到的太陽光熱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陽坡溫度較高,陰坡溫度較低,從而影響到自然帶在陽坡和陰坡的分布高度。
10.太陽運行軌跡圖判讀下圖是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陽視運動路線圖,根據此圖可得到如下信息:
(1)全年正午太陽始終位于北方的天空,故該地位于南回歸線以南;
(2)①為6月22日太陽視運動路線,太陽東北升、西北落;②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太陽視運動路線,太陽正東升、正西落;③為12月22日太陽視運動路線,太陽東南升、西南落;(3)設②所在平面與地面的夾角為α,則該地的緯度為南緯(90°-α)。11、地球光照圖的判讀
(1)常見光照圖的類型,如下圖。
①極地俯視圖
④立體圖
(2)光照圖的判讀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判斷所屬半球:側視圖一般上北下南,極地投影圖一般看自轉方向或根據經度數(shù)值的變化來判斷。
②判斷日期:根據晨昏線的特點及極晝極夜情況來確定。
③判斷區(qū)時或地方時:晝半球中央經線地方時為12時,夜半球中央經線地方時為0時,晨線與赤道交點處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處的地方時為18時。以上時刻可以作為已知條件來判斷其他地點的時刻。
④判斷太陽直射點的坐標。
查字典地理網第一時間與考生們分享地理考試復習資料,請及時關注!
【高三地理期末復習易錯知識專題復習:地球運動】相關文章:
★ 高中地理計算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