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jié)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xiàn)象。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12.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告的應用于灌溉、給水、發(fā)電、航運、養(yǎng)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13.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圖
地殼的范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巖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系可表示為:巖石圈=地殼十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14.礦物、礦產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于礦產,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基農業(yè)利用要求時才為礦產。有礦產不一定就叫礦床,只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是巖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16. 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巖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巖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17. 印度詳板塊與印度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以大洋地殼為主,屬于大洋板塊。而印度板塊從屬于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為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而非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形成的。
18.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b是在靜態(tài)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為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于察覺。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區(qū)域內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聚合體。其中的各種生物由于彼此間相互影響、緊密聯(lián)系并與其生存環(huán)境進行著連續(xù)的能量和物質交換而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即生態(tài)系統(tǒng)。二者關系可簡單表示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群落十生存環(huán)境。
20.熱帶雨林與熱帶季雨林
熱帶雨林分布在終年濕熱的赤道地區(qū),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落。熱帶季雨林不連續(xù)分布在熱帶雨林外圍干濕季喬交替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qū),由旱季落葉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與雨林相比,外貌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群落組成種類和結構比較簡單。
【高中地理常見易混概念比較之二】相關文章:
★ 高中地理計算專題
★ 高中地理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