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6日,歐洲空間局(ESA)的羅塞塔探測器結(jié)束了它十年的征程,到達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67P/Churyumov–Gerasimenko),成為第一顆圍繞彗星旋轉(zhuǎn)的航天器。11月,它將釋放著陸器“菲萊”,讓它登陸彗星表面。
雖然羅塞塔將成為第一個圍繞彗星旋轉(zhuǎn)的航天器,但并不是航天器首次與彗星親密接觸。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人類歷史上的7次與彗星的親密接觸吧!
讓我們從著名的哈雷彗星說起……
1P/HALLEY(哈雷彗星)-1986
毫無疑問,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彗星,就是哈雷彗星了。每隔約76年,它都會回來。
1986年10月,為這顆15公里長的彗星,ESA派出了“喬托號”。這是一艘半噸重的探測器,到達了距彗核僅600公里處,拍下了彗星表面噴出的蒸汽——它形成了彗尾和慧發(fā)。
“喬托號”證實了彗星的“臟雪球”理論:彗星其實是一團不穩(wěn)定的冰塊和塵埃的混合物。
19P/Borrelly(包瑞利彗星)-2001
這顆彗星大約是哈雷彗星的一半大小,彗核像一顆臟兮兮的土豆。在它表層的裂縫中,同樣拋射出蒸汽,將升華的冰噴向太空。
2001年9月22日,NASA的深空1號探測器以3417公里的距離,飛掠了這顆彗星,拍下了它的照片。
81P/WILD(維爾特二號彗星)-2004
維爾特二號彗星,寬5公里,發(fā)現(xiàn)于1978年,并以它的發(fā)現(xiàn)者——瑞士天文學家保羅·維爾特命名。1974年,它在距離行星木星1百萬公里的位置上飛過,木星強大的引力改變了它的軌道,把它拉向內(nèi)太陽系. 它的公轉(zhuǎn)周期也從43年縮短至6年,其近日點也被縮短為1個天文單位,使它成為NASA“星塵任務(wù)”(Stardust mission)的理想對象。
2004年1月4日,星塵號探測器飛到了離維爾特二號非常近的地方,甚至可以收集到它慧發(fā)中的粒子。這張照片拍攝于不到240公里的地方。
2006年1月15日,星塵號的返回艙回到了地球,著陸在美國猶他州。它所收集的彗星塵埃,對人類研究彗星的成分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星塵號并未停止它探索的步伐。2011年,它探索了它的第二顆彗星——坦普爾一號(Tempel 1)。2005年,NASA的“深度撞擊號”曾撞擊坦普爾一號,星塵號的任務(wù)正是分析這個6年前形成的撞擊坑。
9P/TEMPEL(坦普爾一號彗星)-2005
2005年,NASA的“深度撞擊號”來到了這顆8公里寬的彗星——坦普爾一號。
7月3日,探測器釋放撞擊器。7月4日,撞擊器成功撞擊坦普爾一號的彗核。地球在8分鐘后接收到撞擊事件的發(fā)生。這是第一個激起彗星表面物質(zhì)的探測任務(wù),形成了一個100米寬、30米深的撞擊坑。
地面和太空望遠鏡在撞擊發(fā)生時觀測到彗星亮度增大了一些數(shù)量級, 深度撞擊號觀測器記錄下了撞擊處發(fā)出的明亮光芒。
2011年,星塵號再次造訪了坦普爾一號彗星。
103P/HARTLEY(哈特利二號彗星)-2010
第五次與彗星的親密接觸,發(fā)生在2010年11月4日。
NASA的“深度撞擊號”,被委派了一個新任務(wù)——EPOXI任務(wù)(太陽系外行星觀測和深度撞擊擴展研究)。它拜訪了哈特利二號彗星,考察了它奇形怪狀的彗核。它長得像一顆花生,也像一根雞腿。
EPOXI飛到了離彗核700公里遠的地方,拍下了它的照片——兩部分由一個光滑的中央地帶所連接,表面正噴出氣流。
9P/TEMPEL(坦普爾一號)-2011
2011年2月15日,經(jīng)驗豐富的星塵號執(zhí)行了它的第二次任務(wù),也是人類第一次重復訪問同一顆彗星。
2005年,“深度撞擊號”造訪了坦普爾一號,在上面留下了一個撞擊坑。
通過相隔6年的這兩次探測,人們發(fā)現(xiàn),坦普爾一號正在被侵蝕。留下的撞擊坑也比預想的光滑。
67P/CHURYUMOV-GERASIMENKO(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2014
就在剛才,ESA的羅塞塔探測器進入了這顆彗星的軌道。它將會在軌道上對彗星進行研究。
11月,它會釋放出一個小小的著陸器“菲萊”,降落到彗星的表面,進行鉆取和分析。
這張照片由羅塞塔拍攝于8月4日,在距彗星大約300公里的地方。
這顆彗星長得很像一只“大黃鴨”。不知道羅塞塔和菲萊會給我們帶來關(guān)于“宇宙大黃鴨”的什么故事呢?
【盤點人類與彗星的7次親密接觸】相關(guān)文章:
★ 中國四大自然奇觀
★ 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