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有码高清视频,日韩免费影视,欧美中文网,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视频一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資    源
  • 資    源
  • 文    章
  • 地    圖

當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網(wǎng) >地理學習 >學習資料 >何為溫室效應?

何為溫室效應?
查字典地理網(wǎng) 來源|2016-09-20 發(fā)表|教學分類:地理科普

地理學習

學習資料

全球的地面平均溫度約為15℃。可是,如果沒有大氣,根據(jù)地球獲得的太陽熱量和地球向宇宙空間放出的熱量相等,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地面平均溫度應為-18℃。因此,這33℃大體就是因為地球有大氣,大氣像被子一樣造成溫室效應之故。

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體都輻射電磁波。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波長越短。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它發(fā)射的電磁波長很短,稱為太陽短波輻射(其中包括從紫到紅的可見光)。地面在接受太陽短波輻射而增溫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冷卻。地球發(fā)射的電磁波長因為溫度較低而較長,稱為地面長波輻射。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在經(jīng)過地球大氣時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的,卻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它自己也向外輻射波長更長的長波輻射(因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達地面的部分稱為逆輻射。地面接受逆輻射后就會升溫,或者說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這就是大氣溫室效應的原理。

地球大氣的這種保溫作用,很類似于種植花卉的暖房頂上的玻璃(因此溫室效應也稱暖房效應或花房效應)。因為玻璃也具有透過太陽短波輻射和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保溫功能。

溫室效應源自溫室氣體

大氣中每種氣體并不是都能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它們幾乎吸收地面發(fā)出的所有的長波輻射,其中只有一個很窄的區(qū)段吸收很少,因此稱為"窗區(qū)"。地球主要正是通過這個窗區(qū)把從太陽獲得的熱量中的70%又以長波輻射形式返還宇宙空間,從而維持地面溫度不變,溫室效應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數(shù)量和品種,使這個70%的數(shù)值下降,留下的余熱使地球變暖的。

不過,CO2等溫室氣體雖然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但它們在大氣中的數(shù)量卻極少。如果把壓力為一個大氣壓、溫度為0℃的大氣狀態(tài)稱為標準狀態(tài),那么把地球整個大氣層壓縮到這個標準狀態(tài),它的厚度是8000米。目前大氣中CO2的含量是355ppm,即百萬分之355,把它換算成標準狀態(tài),將是2.8米厚。在8000米厚的大氣中就占這2.8米厚這一點點。甲烷含量是1.7ppm,相應是1.4厘米厚。臭氧濃度是400ppb(ppb為ppm的千分之一),換算后只有3毫米厚。一氧化二氮是310ppb,2.5毫米厚。氟里昂有許多種,但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氟里昂12也只有400ppt(ppt又為ppb的千分之一),換算到標準狀態(tài)只有3微米。由此可見大氣中溫室氣體之少。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人為釋放如不加限制,便很容易引起全球迅速變暖。

早在1938年,英國氣象學家卡林達在分析了19世紀末世界各地零星的CO2觀測資料后,就指出當時CO2濃度已比世紀初上升了6%。由于他還發(fā)現(xiàn)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中葉全球也存在變暖傾向,因而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響。為此,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凱林于1958年在夏威夷的冒納羅亞山海拔3400米的地方建立起了觀測所,開始了大氣中CO2含量的精密觀測。由于夏威夷島位于北太平洋中部。,因而可以認為它不受陸地大氣污染影響,觀測結果有可靠性。

1958年4月到1991年6月,人們對冒納羅亞山大氣中CO2的濃度進行了觀測,發(fā)現(xiàn)1958年大氣中CO2含量不過315ppm左右,而1991年已經(jīng)達到了355ppm。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目前(1996年)人類每年燃燒55億噸化石燃料(每噸約產(chǎn)生4噸CO2)中,大約只有一半進入了大氣,其余一半主要被海洋和陸地植物所吸收。一旦海洋中CO2達到飽和,大氣中CO2含量將成倍上升。此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CO2含量還有季節(jié)變化,冬夏可以相差6ppm。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廣闊大陸上植被冬枯夏榮的結果,也就是植物在夏季大量吸收CO2因而使大氣中CO2濃度相對降低。

根據(jù)對南極和格陵蘭大陸冰蓋中密封的氣泡中空氣的CO2濃度測定,過去長期以來大氣中CO2含量一直比較穩(wěn)定,大體是280ppm左右。只是從18世紀中葉,即工業(yè)革命前后開始穩(wěn)定上升。即人類用了240年時間,使大氣中CO2濃度從280ppm上升到355ppm。

甲烷是僅次于CO2的重要溫室氣體。它在大氣中的濃度雖比CO2少得多,但增長率則大得多。據(jù)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1996年發(fā)表的第二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報告》),從1750-1990年共240年間CO2增加了30%,而同期甲烷卻增加了145%。甲烷也稱沼氣,是缺氧條件下有機物腐爛時產(chǎn)生的。例如水田,堆肥和畜糞等都會產(chǎn)生沼氣。一氧化二氮又稱笑氣,因為吸入一定濃度的這種氣體后會引起面部肌肉痙攣,看上去像在發(fā)笑一樣。主要是使用化肥,燃燒化石燃料和生物體所產(chǎn)生。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在平流層中雖有減少,但在對流層中是增加的,這在后面還要專門談到。氟里昂氣體是氯、氟和碳的化合物;自然界里本不存在,完全是人類制造出來的。由于它的融點和沸點都比較低,不燃,不爆,無臭,無害,穩(wěn)定性極好,因此廣泛用來制造制冷劑、發(fā)泡劑和清潔劑等。地球大氣中濃度最高的氟里昂12和氟里昂11含量雖都極少,但過去增長率卻很高,都是年增5%。由于它劇烈破壞大氣臭氧層,根據(jù)1987年國際《蒙特利爾議定書》它在大氣中的濃度從21世紀初開始可望逐漸減少。

應當說明,CO2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雖比CO2小得多,有的要小好幾個量級,但它們的溫室效應作用卻比CO2強得多。因此它們對大氣溫室效應的貢獻,根據(jù)IPCC第二次《報告》,都只比CO2低一個量級。如果說它們對地球大氣溫室效應的總貢獻和CO2相比,在1960年以前還是很小的話,那么不久的將來便會和CO2并駕齊驅(qū)以至超過CO2,這是不可忽視的。

更多地理知識,盡在查字典地理網(wǎng)!

【何為溫室效應?】相關文章:

木星為什么有大紅斑?

全球十大人口稀少國家地區(qū):格陵蘭島居首

七個氣壓帶的形成

科學家將建火星溫室花園 供宇航員生存

月亮剛出來時很大,為什么升到頭頂卻變小了

為什么紅海的海水是紅色的?

酈道元

什么是大西洋溫鹽環(huán)流?

難點分析 地理坐標及其確定例析

人類怎樣知道地球是圓的?

最新地理學習資料
熱門地理學習資料
精品推廣
隨機推薦地理學習資料
學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