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有码高清视频,日韩免费影视,欧美中文网,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视频一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資    源
  • 資    源
  • 文    章
  • 地    圖

當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網(wǎng) >地理教學 >備課資料 >氣溫、地溫和水溫的關系

氣溫、地溫和水溫的關系
查字典地理網(wǎng) 來源|2016-09-01 發(fā)表|教學分類:計劃與總結

地理教學

備課資料

人們通常用大氣溫度來表示大氣的冷熱程度,稱為大氣溫度或氣溫。這是為了區(qū)別于土壤溫度(土溫)和水體溫度(水溫)來說的。如果不是為了這種區(qū)別,我們說溫度,就是指氣溫,也不會造成人們誤解。

因為大氣的熱量主要要來自地面,地面的性質和狀況又有很大差別,海洋和陸地,高山和平原,沙漠和森林,潮濕地區(qū)和干燥地區(qū)等等,不同的地面情況對大氣溫度的影響也不相同。

海洋和陸地的差別最有代表意義。例如,在某一緯度上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相同,可是結果并不一樣。陸地上劇烈升溫,海洋上升溫卻十分和緩,為什么呢?仔細分析,至少有以下原因:

第一,陸地的反射率大于海洋水面。導致陸地實際吸收的太陽輻射比海洋少10%~20%,由于這個原因,陸地升溫應比海洋大,而冷卻則比海洋快。

第二,陸地對各種波長的太陽輻射都不透明,吸收的太陽輻射都用在加熱很薄的陸地表面。水面雖然對紅色光和紅外線不透明,但對可見光其余部分和達到水面的紫外線都是透明的,這一部分輻射能量可以達到海洋的深層。

第三,巖石和土壤都是不良導體,傳導到土壤下層的熱量很少。水卻相反,有很高的傳導本領,得到的太陽輻射能很快地向下層傳導。

第四,巖石和土壤不能上下左右流動,海洋上卻有波浪、洋流和對流進行熱量的水平輸送和垂直交換。

第五,巖石和土壤的比熱,小于水體的比熱。巖石的比熱約為0.8368焦/克水比熱是4.184焦/克度。如果將4.184焦熱量約1克水,溫度可升高1℃;如果將4.184焦熱量給1克巖石,溫度可升高5℃。

第二到第五個原因,使陸地得到的太陽輻射只集中于表層,導致地面迅速而劇烈地升溫,從而加強了地面和大氣的感熱交換。而水面則將太陽輻射的一部分向下層傳播,使水溫不斷升高,傳給大氣的感熱自然減少。

第六,海面有充足的水源供應,蒸發(fā)強烈,消耗了水面很多熱量,使水溫升不高,減少了空氣的感熱交換,但是熱量多以潛熱形式被帶到大氣中。感熱是可以感覺到的熱量,能立即使氣溫升高;潛熱暫不能升溫,只有當水汽凝結時,才能釋放潛熱,加熱大氣。

由此可見,即使在同樣太陽輻射條件下,地溫和水溫之間仍有很大差別。它們的大氣熱量交換方式(是感熱還是潛熱)和數(shù)量都不相同,從而產(chǎn)生天氣和氣候的差異。

地球上天氣和氣候的差異,并不僅僅發(fā)生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即使都在陸地上,沙漠和森林,荒地和農(nóng)田,干燥地區(qū)和潮濕地區(qū),山脈的向風坡和背風坡,陽坡和陰坡等等,天氣和氣候也不相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都與地面干燥或潮濕情況有關。相對干燥的地面更接近一般陸地表面情況,相對潮濕的地面更接近水面的情況,只是差別沒有陸地和海洋對比那樣突出罷了。

【氣溫、地溫和水溫的關系】相關文章:

地球儀的六大功用

黃河中游地區(qū)的環(huán)境脆弱形勢

高中新課改地理作業(yè)系統(tǒng)初探

亞洲的海岸類型同大地構造的關系

旅游環(huán)境和旅游資源被破壞的主要渠道

生物多樣性的消失

氣候變化

日地關系的研究

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創(chuàng)新嘗試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的個性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最新地理備課資料
熱門地理備課資料
精品推廣
隨機推薦地理備課資料
學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