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帶 | 緯度 | 氣候類型 | 分布地區(qū) | 氣候特點 |
熱 帶 | 大致 在南 北緯 30 之間 | 熱帶 雨林 氣候 | 大致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位于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 | 處在赤道低壓帶控制下,盛行赤道氣團,高溫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氣溫在26 C左右;年降雨量大都在2 000 mm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較均勻。 |
熱帶 草原 氣候 |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區(qū),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南美巴西等地。 | 處在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qū),干季濕季明顯交替。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氣團,形成悶熱多雨的濕季;信風控制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1 000 mm之間。 | ||
熱帶 季風 氣候 | 大致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最為顯著。 | 在一年中風向隨季節(jié)轉變非常明顯。夏季風來臨,赤道氣團帶來大量降水;冬季風來臨,降水明顯減少。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在20 C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 500~2 000 mm左右。 | ||
熱帶 沙漠 氣候 | 大致在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nèi)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區(qū),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大沙漠區(qū)。 | 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 mm。日照強烈,氣溫極高。 | ||
亞 熱 帶 | 大致 在南 緯或 北緯 30 ~ 40 之間 |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 主要位于大陸東岸,如我國秦嶺以南,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等地。 | 前者夏熱冬溫,季節(jié)變化明顯。夏季風時,熱帶海洋氣團帶來大量降雨;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降雨減少。后者冬夏溫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較前者均勻。 |
地中海氣候 | 主要位于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緯度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 |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熱帶高壓帶北移控制這里,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干旱炎熱;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多氣旋活動,暖濕多雨。年降水量在300~1 000 mm左右。 | ||
溫 帶 | 大致 在南 緯或 北緯 40 ~ 60 之間 | 溫帶季風氣候 | 主要分布于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華北、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日本和朝鮮半島。 | 冬夏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時,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風時,受極地海洋氣團或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降水量在500~600 mm左右。 |
溫帶大陸性氣候 | 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nèi)陸地區(qū)。 |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干旱少雨。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溫年變化很大。 | ||
溫帶海洋性氣候 | 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和南美大陸西海岸狹長地帶。 | 終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氣團影響,終年濕潤,冬雨較多。冬不冷夏不熱,氣溫年變化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 000 mm之間。 | ||
亞 寒 帶 | 南北極圈附近 |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 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 主要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控制。冬季漫長而嚴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
寒 帶 | 極地附近 | 苔原氣候 |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 全年嚴寒,皆為冬季。最熱月氣溫僅達1~5 C。降水少,多云霧,蒸發(fā)極弱。 |
冰原氣候 | 主要分布于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內(nèi)陸地區(qū)。 | 全年酷寒,各月氣溫皆在0 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qū)。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約在-29~-35 C,北極地區(qū)在-22 C以下。 | ||
高原氣候和山地氣候 |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區(qū),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 隨著高度增加,氣候垂直變化非常明顯,如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強,風力也大。 |
【主要氣候類型】相關文章:
★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