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
【關 鍵 詞】太陽輻射 地面輻射 大氣逆輻射
【教學設計思想】
注重對地理問題的質疑和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以問題為中心貫穿學習的全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鼓勵他們積極研究地理知識,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三維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
理解地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熱量的主要來源和直接來源。
過程與方法
運用圖示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大氣對地球保溫作用的重要性,培養(yǎng)熱愛自然的品質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大氣的受熱過程分析
難點:大氣對地球保溫作用
【過程】(教學或學習過程)
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太陽輻射既能到達月球表面,也能到達地球表面,但月球白天表面平均溫度可高達100度以上,夜間卻降至-180度以下,而地球表面的晝夜溫差卻沒有如此之大,原因何在?
[差異比較]
地球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大氣層。而月球由于體積、質量小,表面引力小,所以沒有空氣。
[問題探究]
那么大氣在月地受熱的差異中起了什么影響呢?
我們通常所說的溫度是什么溫度呢?──氣溫。
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的主要熱量是來自于太陽。那么大氣是怎么增溫的呢?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教師]我們先結合生活來看一些現(xiàn)象,請同學們一起來探究這些現(xiàn)象的原理。
[學生探究]
1.交通信號燈中的停車燈為什么用紅燈?
2.為什么赤道地區(qū)終年太陽高度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陽輻射強度最大的地區(qū)?
3.為什么臭氧被稱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4.生活中我們能看到蔬菜、瓜果的反季節(jié)上市,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5.在晚秋和寒冬,為什么霜凍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晚?
6.而每當寒潮來臨之前,北方的農民會在農田中堆放柴草進行燃燒制造煙幕?
7.溫室效應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止全球變暖?
[學生活動]
(過程)學生通過網(wǎng)絡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合,自主探究,組內合作。(教師協(xié)助)
(反饋)
[教師]通過上述的問題探究,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大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大氣的受熱過程。
[課件]演示大氣受熱過程
解讀: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作用
大氣能將投射到上面的太陽輻射,反射回宇宙空間。無云也有反射作用,但有云反射作用更明顯,而且云層愈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強。
(2)散射作用
當太陽輻射在大氣中遇到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時,太陽輻射的一部分便以這些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從而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在太陽輻射的可見光中,波長較短的藍、紫光最容易被空氣分子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3)吸收作用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選擇的,平流層中的臭氧吸收太陽輻射中波長較短的紫外線,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長較長的紅外線。
[教師]盡管大氣對太陽輻射起削弱作用,但是大部分太陽輻射還是能到達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而增溫(太陽暖地面),再把能量以長波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
2.大氣的保溫作用
(1)近地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地面暖大氣),并且產生大氣逆輻射(大氣還地面),減少了地面熱量散失,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2)陰天多云,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和大氣逆輻射較強,保溫作用強;
(3)人類活動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加強了保溫作用,使全球氣候變暖。
[比較]
(學生歸納)月地受熱差異
小結:地球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面的保溫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氣溫,又提高了夜間的最低氣溫,從而減小了氣溫日較差,使地球表面平均氣溫提高到15℃左右,形成人類生存的溫度環(huán)境。
[課堂小練習]
[教師]基于月地的差異性,我們來看問題研究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就流傳著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而今天這個美麗的神話變成了事實。在世界上像美國、日本、加拿大和印度等科技大國,最近都燃起了對月球的興趣,計劃在今后的幾年或幾十年里對月球展開探索,并提出要建立月球基地。
[問題]什么是月球基地?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主要有什么目的?
[學生討論]1.月球基地是指人類在月球上建立的生活與工作區(qū)域。
3.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主要有以下目的:更好地開展天文觀測等科學活動;在月球上建立空間發(fā)電站供地球使用;開發(fā)月球各種礦物資源;為人類向更遠的目標探索提供了一個落腳點;為飛向更遠的行星的飛船提供建造材料甚至提供推進劑;為更遠的將來人類向月球移民打前站。
[問題]月球上已經(jīng)有哪些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如果在月球上生活,人類還需要創(chuàng)造哪些生存條件
[學生討論]月球上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有:引力,極地可能有冰、礦產資源等。
月球尚不具備、需要人類自己解決的條件是:適合人類呼吸的大氣、適宜的溫度條件、可以飲用的液態(tài)水、防御宇宙輻射的措施等。
[教師]我們可以說,月球上有建設月球基地的條件,但也要明確建設月球基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我們有信心,經(jīng)過努力,月球基地最終會建成,她會成為人類在地球外星體上建立的第一個活動場所。
[結合長作業(yè)]
完成你心目中的月球基地的設計方案。
【評課與反思】
網(wǎng)絡教學與地理學科整合的研究與實施對發(fā)展學生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意義,網(wǎng)絡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認知工具,能完成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學習想結合的教學目標;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使個別化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和諧的統(tǒng)一。
本節(jié)課基于資優(yōu)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一課題,利用網(wǎng)絡組織課堂教學,注重對地理問題的質疑和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以問題為中心貫穿學習的全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鼓勵他們積極研究地理知識,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與常規(guī)教學相比,網(wǎng)絡更能體現(xiàn)它額外的價值,學生通過網(wǎng)絡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合,自主探究,組內合作,教師從旁協(xié)作。
教學中也應注意如何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探究應圍繞主題,給學生充足的想象力,留給學生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如果課堂只定位在基礎上,必然產生拉平效應,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低層次地趨向一致。如何在教學中更好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也是以后教學中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改進:
1.問題的探究可以進一步讓學生提出問題,找到突出的問題共同探究。
2.探究分組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并要給予充足的時間。
3.對資料來源給予控制,防止學生簡單的從網(wǎng)上復制、粘貼。
4.學生的合作討論可以更熱烈一些。
5.挑出學生反饋中的問題,重點講解。
【月地受熱差異的探究及對月球基地的構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 論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與中學地理教育
★ 我國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總體目標及主要對策
★ 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