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不僅膾炙人口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在課堂上巧妙的加以利用,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樂趣橫生中學習,以達到滿意的課堂教學效果。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們內(nèi)涵豐富,意境高遠,語言精煉,瑯瑯上口,千百年間萬口傳誦。不僅如此,很多詩詞還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如能在地理教學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夠激發(fā)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一、詩詞導入,激發(fā)興趣。
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學中更是如此,有時借一句趣話,課堂就會增加幾分詼諧,用一句詩詞導入,就會立刻激活課堂。
例如,在講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分布"這一特點時,我設計這樣的導入方法。上課時首先向?qū)W生展示準備好的一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滾滾長江東逝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然后問:這些詩句都蘊含著怎樣的地理知識?學生們迅速說出我國許多河流是向東流入海的,我順勢引導:俗話說水往低處流,我國地勢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們說出我國地勢的特點為西高東低。我繼續(xù)追問:我國地勢除了西高東低的特點外,還有什么特點呢?這樣的特點又有什么樣的地理意義?下面我們共同來學習這一節(jié)內(nèi)容。這樣自然導入到這一節(jié),同時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如,在講中國氣候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寫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意思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風不度造成的。那么春風為什么不能度過玉門關呢?春風又指的是什么呢?這樣導入,可以增加學生的探究欲望,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學習,學生們知道,這里的春風是指夏季風。我國是受季風影響比較顯著的國家,我們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qū)劃分為季風區(qū),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qū)為非季風區(qū),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qū),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qū)。因為玉門關正好位于這條界限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詩詞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 高考地理熱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