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CAI手段,優(yōu)化地理教學運用CAI手段,優(yōu)化地理教學
內容提要:
本文試從利用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對學生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手段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以《臺灣省》為例加以說明。
一、創(chuàng)造層面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
二、運用形象直觀的思維方式
三、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要素
四、加強因材施教的實際操作
CAI即計算機輔助教學。它是指利用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對學習者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對于那些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如語言文學、靜態(tài)圖形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細微的結構等,CAI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決,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人在初中地理第四冊《臺灣省》一節(jié)教學作了嘗試,認為運用CAI手段可以大大優(yōu)化地理教學。以下,就以《臺灣省》一節(jié)為例,談談運用CAI優(yōu)化地理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創(chuàng)造層面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
多媒體CAI,使教學內容形象化,表現(xiàn)手法多樣化,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路刺激,從而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從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聽課造成的疲勞和緊張。學生在良好的狀態(tài)下做到自主地、積極地學習,容易造成對學習內容的指向和集中。例如:在講《臺灣省》一課的課前2分鐘,我利用VCD播放了“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當學生一進入課堂,悅耳的音樂、悠揚的歌聲、美麗的畫面,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一首熟悉的歌曲用來導入新課,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當講到旅游資源時,一幅幅美麗的風光畫面展示在眼前,一邊欣賞一邊還可以聽到優(yōu)美動聽的解說,猶如親臨其境,樂而忘返。在小結看錄相時,電腦屏幕就象一臺電視,同學們在看電視中學到知識。就這樣,讓學生處于一種親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圖像顯示模擬逼真,渲染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有助于學生提高和鞏固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
二、運用形象直觀的思維方式
以往的教學中,教具主要是掛圖并結合課本插圖,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便難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在課堂上較為被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CAI進行動態(tài)模擬,使靜止圖成為動態(tài)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操作、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學生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例如:在講火燒寮成為我國“雨極”時,講成因的時候,先用動態(tài)箭頭顯示該地的冬季風不斷的從東北海洋吹來,夏季風不斷地從東南海洋吹來,加上有一股強大的暖流經(jīng)過,這樣來讓學生推斷出這里空氣的水汽含量多;然后再顯示出該地區(qū)的地形圖、地形雨形成模式圖,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火燒寮會成為我國的“雨極”。在講水力資源時,先顯示出臺灣島地形圖、地勢圖,讓學生根據(jù)地形推斷出河流的流向,然后再用閃爍的形式閃爍島內大小河流的分布,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河短、水急的特征。就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象,既促進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又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要素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通過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外,還難免要借助地圖、掛圖和其它教具教學,但這些在課堂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掛圖內容繁多,重點不突出,而其內容又是靜態(tài)的、無聲的,給學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聯(lián)系的。而運用多媒體CAI在繼承傳統(tǒng)教學目的的基礎上,又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種種弊端,它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的優(yōu)勢,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去。學生可在有限的時間內既學到更多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能力,既加大了課堂密度,又提高了課堂質量和效率,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例如:在講臺灣的位置時,我先讓學生讀圖,觀察它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然后利用按鈕一一閃出臺灣所臨的海洋名稱,視聽并舉,加深了學生的記憶。講到范圍時,用不同顏色閃爍突出臺灣省的范圍部分,這樣學生一看就知道臺灣省包括臺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等,通過閃光的效果,一目了然。在講臺灣地形時,顯示臺灣島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學生一看就很容易得出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征及山地集中在中部,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而平原分布在西部的特點。在講森林資源農(nóng)作物分布時,與地形聯(lián)系起來,學生很快就可以通過前后聯(lián)系而得出結論,中部山地主要是森林分布,西部平原主要是農(nóng)作區(qū)。在講人口民族時,一幅簡單的人口分布圖和民族分布圖,就可以讓學生歸納出人口集中在西部沿海的分布特點,及民族以漢族為主的特點。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時刻圍繞計算機展示的情境及時觀察感知、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辨析,由淺入深地學習,師生共同評判總結,順利完成由感知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視聽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左右兩個半腦同時接受加工信息,學生大腦受到及時的強化刺激,加速學生記憶結構形成,從而提高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四、加強因材施教的實際操作
不同班級之間的學生能力有差別,教師可根據(jù)各班的認知結構水平,學生能力來設計運用教學課件。上課時可因班而異,控制教材內容顯示的次數(shù)、時間和順序,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在同一班學生的教學中,也可針對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進度。例如:我在講礦產(chǎn)分布這部分內容時,有些班我是采用先把礦產(chǎn)分布圖顯示出來,學生看圖總結分布規(guī)律,而有些班則是先讓學生看書,找到礦產(chǎn)分布規(guī)律,然后再在圖上一一顯示出來,加深印象。在講火燒寮多雨的成因時,有些班是讓學生先根據(jù)學過的知識分析原因,老師再顯示出風向、洋流、地形雨等圖進一步總結歸納;而有些班則采用先把風向、洋流、地形雨等要素顯示出來,再讓學生分析歸納。不同的顯示時間,不同的順序對不同的班級的學生有著特殊的效果,而在同一班級也可根據(jù)學生的差別調整教學進度。例如:課程講完離下課有5分多鐘,成績較好的學生可進入做練習環(huán)節(jié),檢測自己本節(jié)學習情況,計算機可及時給以反饋信息。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可停下來,再次進入教學畫面,自己哪個問題不懂就跳到哪個畫面去,直到弄懂為止。所以說:多媒體CAI對個別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它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又可照顧學生學習上的個別差異。這樣,不但能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也有助尖子學生的培養(yǎng),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共同進步。
以上是我在運用CAI在《臺灣省》一節(jié)教學中的幾點看法,還很不全面,但我覺得計算機輔助教學,特別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CAI),它集文學、圖形、圖象、動畫、音頻、視頻于一體,使人們能更自然、更“人性化”地使用信息,它對于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為教學方法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運用CAI手段,優(yōu)化地理教學】相關文章:
★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
★ 中國地理科普知識
★ 巧編詩歌教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