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發(fā)問題意識,讓學生愿問
問題意識不但促使人們不斷發(fā)現問題,還會促使人們去解決問題,直至有新的發(fā)現。所以問題意識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石,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關鍵。教師要轉變觀念,把提問權還給學生,不能僅滿足于設計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或探究,學生圓滿地回答或解決了這些問題,就認為成功轉變了教學方式。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問。”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學生提問。平時應經常用名人名言激勵學生,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如愛因斯坦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陶行知的“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具體事例讓學生知道人類的一些新發(fā)現、新創(chuàng)造都始于各種疑問,激發(fā)學生提問的興趣。如魏格納如果沒有對大西洋兩岸大陸形狀、生物的相似性產生疑問就不會有大陸漂移學說;亞里士多德,如果沒有對大地是平的產生疑問就不會對地球形狀有正確的認識;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如果沒有疑問也就不會由“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后來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學生對“提問”的重要性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會逐漸內化為自覺的行動,養(yǎng)成好問的習慣。
二、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問
卡爾·羅杰斯認為,兒童在一種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沒有等級評分和鼓勵自我評價且有安全感的環(huán)境里,能消除恐懼感,學習會取得進展。所以教師應積極營造自由、寬松、安全、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問。
1.建立平等師生關系
變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筆者經常對學生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并求新求異,做到不唯書、不唯師。如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可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地球自轉周期為什么不是24小時?什么是線速度?什么是角速度?為什么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可再問學生:“為什么太陽東升西落?”學生回答:“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太陽東升西落?!笨衫^續(xù)追問:“那太陽能不能從西邊升起?”有同學說不能,有同學說能。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課后思考。下一節(jié)課上再繼續(xù)讓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有學生說:“在金星上看太陽或者在較高緯度自東向西飛行的飛機上看是可能的。”可接著引導學生認識到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真理,專家、教材、教師等也可能有不對或不完善的地方,要勇于質疑,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
2.正確對待學生提問
對于學生的提問,哪怕是淺顯的問題,也不譏諷、不嘲弄,應挖掘其可貴之處,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如在一次地理習題課上有位同學提出“什么是GDP?”如果是幾年前,筆者可能會隨口說:“高一學生連GDP也不懂,政治是怎么學的?!边@無疑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提問的熱情,甚至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筆者首先對學生積極提出問題給予贊賞:“這位同學很了不起,沒有不懂裝懂,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才是學習之道,希望大家多向他學習?!庇袝r候學生會提出一些諸如什么是農業(yè)漫灌、地膜覆蓋、水能、水資源、火電、坑口電站等常識性的問題,只要學生提出疑問,就要對學生勤學好問的精神予以表揚。教師對學生真誠、關愛、鼓勵,引導學生坦誠相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才利于其生根、發(fā)芽、開花。
三、加強提問訓練,讓學生會問
1.根據教學目標提問,使問題更具針對性
在學習新課時,讓學生結合教學目標自學后自己提出問題,可以“生問師”、“生問生”或“生自問”。如“水圈與水循環(huán)”一節(jié),教學目標為:明確水圈的組成及特點;說出水循環(huán)的概念、類型、環(huán)節(jié),結合實例說明水循環(huán)的意義;增強節(jié)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學生提問主要有:水體有哪些類型?水圈有什么特點?按發(fā)生的范圍看,水循環(huán)有哪些類型?水循環(huán)由哪些環(huán)節(jié)所組成?什么是海陸間循環(huán)、海上內循環(huán)、陸上內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的意義有哪些?“水循環(huán)促進了水體的更新和補充,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講,水資源應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什么水資源還會短缺?
2.訓練學生假設提問,培養(yǎng)求異思維能力
假設提問是從地理事象不存在或相反的條件下提出問題。假設提問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掌握地理知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假設提問需要較高的思維水平,教師在教學中要加以引導和訓練。例如,在學習地球運動時,可以引導學生問:如果地球自東向西自轉,會出現哪些現象?如果地球不動,地球有沒有晝夜現象?如果黃赤交角為零,地球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地球上有沒有四季更替?如果黃赤交角變大,五帶范圍怎么變化?黃赤交角變小,五帶又會怎么變化?又如,在分析地理環(huán)境的非地帶性現象成因時,可舉出由于安第斯山脈的影響,使得溫帶山脈的背風坡形成溫帶荒漠帶;由于安第斯山脈和秘魯寒流的影響,形成狹長的熱帶荒漠帶??梢砸龑W生假設提問:如果南美安第斯山脈不存在,南美洲自然帶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再如,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對氣候的影響,可以引導學生提問:如果我國地勢東高西低對氣候會有什么影響?
3.學會地理4W設問,掌握學習基本方法
地理4W提問法是指用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 Why(為什么)、 How(怎么樣或怎么辦)或will be(將來怎樣)來提問。這是學習區(qū)域地理和環(huán)境地理時常用的方法,如亞洲水稻種植業(yè)分布在哪里(where),水稻種植業(yè)為什么主要分布在亞洲(why),有什么特點(what)。德國魯爾區(qū)為什么能發(fā)展成為德國“工業(yè)的心臟”(why),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what)和如何解決(how)。對于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從分布(where)、成因(why)、危害(what)、措施(how)四個方面提問。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節(jié),黃土高原的位置(where)、水土流水的危害(what)、成因(why)、措施(how)。
四、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可問
創(chuàng)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讓學生可質疑。教師平時要重視收集一些生產生活素材,如在講“洋流”時,可運用“鴨子艦隊”的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fā)的貨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強烈風暴,船上一個裝滿近3萬只黃色塑料玩具鴨的集裝箱墜入大海。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1萬多只玩具鴨組成的“小鴨艦隊”在海洋上漂流了15年之后,于2007年7月份抵達英國海岸。學生一下沸騰起來,怎么漂過去的?洋流?又如講“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時,筆者投影展示到云臺山紅石峽旅游時拍的照片,學生自然而然提出紅石峽是怎么形成的?紅石峽的巖石屬于哪種類型?講時差時,筆者呈現到桂林旅游在賓館拍攝的倫敦、巴黎、北京、紐約時鐘的照片;講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時,筆者創(chuàng)設買房的情境:趙亮的父母在“陽光花園”購買了一套位于一樓的住房。去年6月,小院內陽光充足,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發(fā)現陽光全被前排樓房擋住了;同時結合自己買房的經歷:問房主房屋采光情況怎么樣?他說只有冬至時會被前樓擋住。講晝夜長短的變化時,筆者展示學校春(秋)、夏季和冬季作息時間表。當這些生活化的情境呈現在學生面前時,什么也阻擋不住學生提問的熱情。當然,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除教師設計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結合實際提出問題。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師高度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大膽質疑,并加以引導訓練,學生的質疑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
【地理教學中營造問題情境培養(yǎng)質疑能力】相關文章:
★ 高考地理試題特點
★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