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求
1.能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guī)律。
3.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并讀出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
內(nèi)容點析
1.本節(jié)教材講述氣候的要素之一──氣溫,主要講了氣溫與生活的關系、氣溫的時間變化和氣溫的空間分布三個方面內(nèi)容。本節(jié)教材與下一節(jié)教材一起,雖是對第一節(jié)有關天氣知識的自然引申,更重要的是作為理解第四節(jié)有關氣候知識的基礎。因此,教材講述氣溫與降水,內(nèi)容指向更多的是氣候而非天氣。
2.氣溫的概念在上一節(jié)已經(jīng)作了解釋,教材從生活出發(fā),很快切入到平均氣溫的概念。因為一地的平均氣溫是理解該地氣候特點的基礎之一。
日平均氣溫是一天中不同時間觀測的氣溫值的平均數(shù)。
月平均氣溫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shù)。
年平均氣溫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shù)。
3.氣溫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講述,而是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和生產(chǎn)實際出發(fā),思考氣溫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材舉了5個實例,分別說明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nóng)作物、交通等的關系。
4.氣溫的時間變化主要講了日變化和年變化。圖3.12和圖3.13分別模式化地表示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的大致趨勢。由于氣溫日變化曲線的繪制取決于觀測的次數(shù),因而圖3.12的曲線上沒有標出對應橫坐標時刻的氣溫點值。日最高氣溫出現(xiàn)的時間(午后2時左右)指的是地方時,而不是北京時間。
5.閱讀和繪制氣溫曲線圖是學習地理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教材將這項要求安排成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該項技能。活動分兩步,第一步給出實際的氣溫曲線圖,引導學生閱讀;第二步給出一實際氣溫資料,讓學生參照活動第一步的氣溫曲線圖,并根據(jù)具體要求,繪出氣溫曲線圖。
6.氣溫的空間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兩方面。理解水平分布的關鍵是會閱讀等溫線圖;理解垂直分布的關鍵是掌握氣溫的垂直遞減規(guī)律。教材抓住這兩點設計圖解(圖3.15和圖3.16)和活動,既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氣溫空間分布的知識,也培養(yǎng)學生閱讀等溫線圖和比較氣溫垂直差異的技能。
教學建議
【氣溫與生活】
1 .本節(jié)開始,可先引導學生復習前一節(jié)中學習的氣溫概念。復習的方法可請一位同學表述對氣溫的理解,再請其他同學評論、補充。然后,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氣溫?可請一兩位同學嘗試描述當?shù)氐臍鉁兀瑥耐瑢W們描述中遇到的問題,引出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的概念。
2.讀圖3.10讓學生理解日平均氣溫的計算方法。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的計算方法與日平均氣溫類似,但所不同的是,日平均氣溫是一天中不同時間觀測的氣溫值的平均數(shù),而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分別是一月內(nèi)各日和一年各月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shù)。教學時可先讓學生嘗試怎樣求得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當學生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再結合具體困難講述具體方法。
3.《氣溫的觀測》作為閱讀材料,只讓學生作一般了解,不作教學要求。材料中提到的一天中氣溫觀測的次數(shù)和時間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并非統(tǒng)一規(guī)定。
4.氣溫與生產(chǎn)、生活關系的活動,教學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第一步,請同學們分別總結各資料反映的是氣溫與生產(chǎn)和生活的哪一方面的關系。第二步,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或所見所聞,分別就每一方面再補充一例。第三步,請同學們在教材給出的幾方面外,再思考并舉例說明氣溫與人類活動其他方面的關系。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和在多方面事例的學習中,加深對氣溫的認識和體驗。
【中學地理知識點: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相關文章:
★ 高三地理考點:巧用數(shù)軸解地方時和區(qū)時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