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有码高清视频,日韩免费影视,欧美中文网,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视频一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資    源
  • 資    源
  • 文    章
  • 地    圖

當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網 >地理學習 >學習基礎 >盤點高考地理計算題通關公式大全

盤點高考地理計算題通關公式大全
查字典地理網 來源|2016-03-28 發(fā)表|教學分類:地理知識點

地理學習

學習基礎

事實上地理是一門亦文亦理的科目,因為當中涉及很多數(shù)據(jù)、計算類的知識點。以下是地理計算題通關公式,文科生趕快收到,不頭疼。

⒈時區(qū)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qū),各時區(qū)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qū)的共用區(qū)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qū)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shù)。

如果余數(shù)小于7.5,所在時區(qū)=商數(shù)

如果余數(shù)大于7.5,所在時區(qū)=商數(shù)+1

2.區(qū)時

(1)時區(qū)每差1個區(qū),區(qū)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qū)-乙時區(qū)=甲區(qū)時-乙區(qū)時

注意:東時區(qū)寫成正數(shù),西時區(qū)寫成負數(shù)。正負數(shù)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3.地方時(1)根據(jù)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于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鐘、經度1分/4秒鐘),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shù),西經度寫成負數(shù)。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

兩地之間的太陽高度角的差=兩地之間的緯度差

5.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qū)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6.正午太陽高度

(1)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圖上推導(略)

(3)計算公式(與直射點相比):90度-某地H=直射點緯度與某地緯度的角度差的絕對值

技巧:可以將北緯寫成正數(shù),而將南緯寫成負數(shù)。

(4)計算公式(與任意緯度相比):甲H-乙H=(甲緯度-乙緯度)的絕對值

注意:北緯度寫成正數(shù),南緯度寫成負數(shù)

7.某日(R)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說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計算一年當中某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2)計算結果若是正值,則為北緯;若為負值,則為南緯;

(3)R為某日日期,R-6月22日為該日與6月22日相差的天數(shù),(2326*4/365)為太陽直射點一日內移動的緯度距離。(假設其移動是勻速的)

8.極晝極夜的范圍=90-太陽直射點的度數(shù)

9.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10.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即: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11.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后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出地的地方時)*2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12.兩點的相對高度公式:

(x-1)h(x+1)h,其中H為相對高度,h為等高距,x為等高線條數(shù)。

13.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注意:比例尺本身沒有單位,但計算時要注意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要先換算統(tǒng)一。

比例尺大小實際上是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數(shù)值上表現(xiàn)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縮小或放大是距離的縮放、并非面積的縮放。

圖上距離往往需要在地圖上量取。

14.實際距離

(1)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在經緯網圖上:

經線上跨緯度1度=111千米

緯線上跨經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緯度

15.外流區(qū)的降水量、徑流量、蒸發(fā)量

降水量=徑流量+蒸發(fā)量

16.耕作制度、復種指數(shù)與墾殖指數(shù)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復種指數(shù)是一農業(yè)地區(qū)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而墾殖指數(shù)則是一國或地區(qū)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反映出某地農業(yè)生產力水平、耕地重復利用和開發(fā)的程度。

17.耕地比重=人口算術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該地常住人口(人)/該地土地面積(平方千米)

19.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該地常住人口數(shù)/該地耕地面積

20.人口增長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某時段末人口數(shù)-該時段初人口數(shù))/該時段初人口數(shù)

21.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總人口/總人口

22.人口計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數(shù)與平均人口之比。

計算公式:出生率=(年內出生人數(shù)/年平均人口數(shù))1000。

死亡率:指一定時期內人口死亡人數(shù)與同期平均人口數(shù)之比。

人口自然增長率:指一年內人口自然增長數(shù)與年平均總人數(shù)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說明人口自然增長的水平和速度的綜合性指標。

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年自然增長人數(shù)/該年年平均人口數(shù))1000。

總和生育率:指一定時期育齡婦女各年齡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數(shù)表示。反映育齡婦女在15至49周歲總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為如果一批婦女按照目前各年齡的生育水平度過整個生育期,則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數(shù)。

23.人口總負擔系數(shù)

指被撫養(yǎng)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撫養(yǎng)人口指014歲和65歲以上的人口。

24.性別比

性別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數(shù)與女性人數(shù)之比。通常用每100個女性人口相應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我國人口性別比是106:74。

25.人口算術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術密度是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與總面積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與可耕地面積之比。

地理計算題通關公式的全部內容就是這些,希望對考生復習地理有幫助。

2016年高考第一輪復習備考專題已經新鮮出爐了,專題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輪復習要點、復習方法、復習計劃、復習試題,大家來一起看看吧~

【盤點高考地理計算題通關公式大全】相關文章:

高考地理疑難解析

高考地理專題輔導

高考地理簡單題的步驟

高考地理能源的考查方式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大盤點

高中地理環(huán)境:宇宙航天

高考地理必背口訣

高考地理完整答題思路能降低考試難度

高考地理區(qū)域熱點復習

高考地理命題內容探析

最新地理學習基礎
熱門地理學習基礎
精品推廣
隨機推薦地理學習基礎
學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