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上一階段片面關注課堂多媒體制作、課堂重難點把握、個人教學信息的收集、個人教學素養(yǎng)的提高等問題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反響、學生的主體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研究和關注,因此本階段的課堂教學改進和實施,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生上來,希望通過每一節(jié)課不斷的反思和改進,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學生的需求、最大程度上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改進過程,有以下幾點體會:
1、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對學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這種期望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就會使課堂教學適得其反。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將資料展示給學生,希望他們通過資料自主得到問題的答案或者是進行總結(jié),但是由于所給的資料比較多,學生難以將大量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以至于與我預設的教學效果之間有了一定差距。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屬于學生的。老師對于教材的選擇、教學方式的選用還是要取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預備年級的學生,我在這節(jié)課里的設計對于他們來說要求是太高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以至于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按照學生的思維習慣,設計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思維特點設計教學流程,而非教師的思維方法。經(jīng)常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能夠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在進行“大陸漂移學說”的教學時,我嘗試以講故事的形式先將魏格納提出學說的經(jīng)過講一遍,再演示大陸漂移全過程,盡管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也很感興趣,但是總是感覺缺少點什么。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教學缺乏深度,帶著“為什么”去思考問題才會使學生加深理解。當換了一種方式:先根據(jù)學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陸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狀進入大陸漂移的演示,再提問人類是憑借什么蛛絲馬跡得到這樣的結(jié)論的,使學生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聆聽魏格納的故事,能加深思考和記憶,更容易理解。
3、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教學細節(jié)
作為預備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從心智來講還比較幼稚,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一開始上課時就通過“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有海洋動物化石”、“臺灣海峽發(fā)現(xiàn)有陸地動物化石”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問題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帶領學生一起深入學習;在了解板塊的相背運動時,也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大洋的生長期同人類的生長期的名稱相對應,分為胚胎期、幼年期、成長期、衰退期、終了期,十分形象也容易記憶,學生樂于接受。
本節(jié)課的教學改進讓我深深體會到,細微的改進在教學效果上能出現(xiàn)巨大的落差。雖然一個很小的改變對于老師來說沒有多大差異,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所以通過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是每一個細節(jié)。在目前“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經(jīng)典名言前,我不得不說“細節(jié)決定成效”,特別在教學上,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夠改變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重視每一個細節(jié)的設計,全面、多方位考慮學生的需求,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把握好每一個細節(jié),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變遷》教學反思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