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運用文字和數(shù)字資料,說明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以及人口過度增長與資源環(huán)境及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2.通過地理及圖片的閱讀與分析,能夠解釋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有意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認知知識、梳理知識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立足教材,不拘泥教材,以傳授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為本。
2.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式教法綜合化。針對每個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結合學生基礎,因材施教,擇情而用。運用多媒體,加大教學密度,增強視聽效果。
3.對各知識點不平均用力,詳略適度。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教與學,知識的接受與探究,激發(fā)學習地理的興趣。
2.激發(fā)“從小學好地理課,長大管好地球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鼓勵質疑,肯定挑戰(zhàn)。在繼承中發(fā)展,在接受中修繕。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印度的人口情況。
(二)難點:印度多水旱災害的原因。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搜集資料、圖片,制作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準備:搜集有關印度的圖片、風俗資料、水旱災害新聞資料。
四、教式教法
圖像分析法、啟發(fā)質疑法、文圖對照、討論點評、分析比較。
五、板書設計
位置 地形
──自然環(huán)境
影響←人口 印度 氣候→水旱災害
人文環(huán)境──
文明古國 風俗
六、教學過程
活動:地理知識小天使。
[新課引入]
課件:印度舞蹈
提問:這是哪個國家的舞蹈?(先聲奪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語言導入,課件出示課題。
[新課講授]
(一)印度概況
課件:印度國旗、得名、國花、國樹、國鳥、首都、最大城市、國家政要、盧比
教師作以簡要介紹。
(二)世界文明古國
課件:印度景觀圖片(視覺沖擊,體會印度古國神韻)
(三)印度在世界的位置
課件:世界地圖
提問:印度位于哪個大洲?
課件:亞洲地圖
提問:印度位于亞洲哪一地區(qū)?(層層設疑,引導學生讀圖,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四)印度地形
課件:印度地圖
活動:1.印度主要陸上鄰國,各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2.讀出印度首都和主要城市位置。
3.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特點。
(通過讀圖分析,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五)印度人口
課件:印度部分國家人口對比圖
提問:印度人口在世界上的位置
活動:1.從1951到2000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多少億?
2.從1951年開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shù)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3.閱讀課本36頁材料和自學材料,說一說人口增長會給印度帶來什么影響?
(通過探究,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并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點。)
(六)水旱災害頻繁
課件:世界氣候類型圖
提問:印度屬于哪種氣候類型?
課件: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
提問:熱帶季風氣候特點?
課件:印度雨季、旱季盛行風向圖
分析:季風氣候對印度的影響
課件:表格練習
師生共同完成表格,深入理解印度發(fā)生水旱災害的原因。(結合表格分析,降低學習難度。)
課件:印度水災圖片、新聞視頻影片
教師進行國際主義教育,強調國際合作,中印友好往來的重要意義。
活動:結合教師所給圖片和課前搜集資料,學生做新聞小主播,播報一段印度旱災新聞。(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七)印度風俗知多少
課件:印度風俗圖片
學生結合圖片介紹有關印度的風俗。
[鞏固新知]
課件:必備功底、智力拓展
(階梯式練習,學生對所學知識及時反饋,教師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檢查。)
[布置作業(yè)]
課件:整合互動
(向課外延伸,為學生自主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提供環(huán)境。)
[課堂小結]
活動:談談我的收獲。(鼓勵學生說出學習心得,注意提問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總結,以一曲《天竺少女》結束全課。
【《印度》(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 印度的人口問題
★ 地理教學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