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儀,古稱“渾象”,是我國古代一種用于演示天象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制造這種儀器,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guī)律,可以說天體儀是現代天球儀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觀象臺上安置的天體儀(如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體儀,制于清康熙年間,重3850公斤。
天體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空心銅球,球面上刻有縱橫交錯的網格,用于量度天體的具體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圓點代表天上的亮星,它們嚴格地按照亮星之間的相互位置標刻。整個銅球可以繞一根金屬軸轉動,轉動一周代表一個晝夜,球面與金屬軸相交于兩點:北天極和南天極。兩個極點的指尖,固定在一個南北正立著的大圓環(huán)上,大圓環(huán)垂直地嵌入水平大圈的兩個缺口內,下面四根雕有龍頭的立柱支撐著水平大圈,托著整個天體儀。利用渾象,無論是白天還是陰天的夜晚,人們都可以隨時了解當時應該出現在天空的星空圖案。
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經在天體儀上安裝了一套傳動裝置,利用相當穩(wěn)定的漏刻的水推動銅球,均勻地繞金屬軸轉動,每24小時轉一圈,這一業(yè)績已載入我國光輝成就的史料庫中。后來,唐朝的一行和梁令瓚、宋代的蘇頌和韓公廉等人,把天體儀和自動報時裝置結合起來,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
【古代天文儀器-渾象】相關文章:
★ 天文學與人類
★ 海陸物理性質差異
★ 白令海峽
★ 海洋空間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