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敢問的原因主要是怕受教師責備,怕被同學嘲笑,丟掉面子。學生如何才能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呢?
一、創(chuàng)設敢問的課堂氛圍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協(xié)作者和促進者參與到他們的學習中來,使地理課變?yōu)閹熒?、生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交流的“學習課”,營造出寬松、舒適、愉悅的氛圍。另外,多舉一些名人和學生中因善思好問而取得成就和成績的例子,給學生提供鮮活的學習榜樣,學生感受主動提出問題的好處。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對敢于提問的學生給予表揚,并做到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進行補充;不同的意見進行爭論、允許保留意見;老師錯了歡迎提意見……對于提出的問題尊重并認真思考,簡單的,積極引導,不嘲笑、不諷刺,挖掘其中的閃光點和可貴之處;回答不了的,能靈活應變,不敷衍搪塞;好的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不合常理、異想天開的問題更應保護其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其合理部分給予肯定的評價。貫徹“無錯原則”,形成“敢于提問”的學風。
二、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抓住教材的重、難點,提出問題。對所學內(nèi)容,學生先自行了解,確定重、難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分析交流重點在哪里,難點是什么,并簡要說明依據(jù);最后教師依據(jù)學生情況,可與學生交流,共同確定重、難點。提出問題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角度去思考;可逆向假設發(fā)問……如學習“地球的運動”時,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果地球不自轉(zhuǎn),還會有晝和夜嗎?還會有晝夜更替嗎?地球上會出現(xiàn)怎樣的晝夜更替?如果地球自東向西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與現(xiàn)在有什么不同?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地球在運動呢?……回答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個人回答不出或有意見分歧時,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在學生需要時進行適當點撥、引導。
對于抽象的概念,通過提出問題,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如有的同學提出:“南極”、“南極地區(qū)”、“南極大陸”、“南極洲”是不是一個概念。
對地理規(guī)律提出問題并分析解答,利于學生對地理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趨勢、空間組合和形成原因的理解,增強其對地理原理的運用能力。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氣候、河流之間的關(guān)系后,有的同學提出:北美洲、亞洲氣候有哪些相似之處?北美洲、亞洲地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北美洲、歐洲西面都臨海洋,為什么兩大洲溫帶海洋性氣候面積分布差異巨大?
感到困惑,有認知矛盾處提問并解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總之,地理教學中,只有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淺談培養(yǎng)學生提出地理問題的能力】相關(guān)文章:
★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的個性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